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節氣 >

處暑後怎麼養生 專家提醒鍛鍊飲食均要注意

處暑後怎麼養生 專家提醒鍛鍊飲食均要注意

處暑後怎麼養生?推薦最好養生食譜。今日處暑,酷暑結束秋天乾燥天氣就要來了,處暑後怎麼養生?吃什麼好呢?現在我就給大家推薦最好養生食譜,讓您再處暑後吃出健康

處暑後怎麼養生 專家提醒鍛鍊飲食均要注意

處暑節氣養生:飲食須防燥 早晚要防涼。

養生專家提醒説,此時節,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鍊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脱屑,毛髮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脣乾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乾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説的“秋燥”。

養生專家介紹説,“秋燥”是由於氣候乾燥造成的,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温燥,發展為病症多表現為咳嗽少痰、咽乾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養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強身體素質。首先,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質量。睡眠可消除人體的疲勞,使人的大腦及肢體得到充分休息。睡眠還能使人體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強晨練。晨練應該從早晨剛醒來時開始,早晨醒來後最好先在牀上練習叩齒、咽津等,然後再下牀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儘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專家提醒説,為防“秋燥”,在飲食調理方面應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葱及酒等,特別是生薑。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處暑來臨,人們如何更好地養生?

“熱燥天”

早睡早起 多吃果蔬

“處暑,‘秋老虎’猖狂,天氣炎熱。”老中醫林禾禧告訴記者,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因此市民常會感到既熱又幹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喉嚨乾燥,乾咳無痰,發熱等症狀。對於“熱燥天”養生,他建議市民多吃新鮮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蓮藕,還可將絲瓜皮、荷葉等用於熬湯。

處暑過後,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燥氣傷肺,如果經常食用辛辣油炸類食品,則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泉州市營養協會理事楊麗紅説,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儘量少吃油炸、燒烤以及熱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粥湯。

處暑時節,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應調整,儘量早睡早起,以養精蓄鋭。睡覺時還要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內温度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

此外,處暑後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指數較大,市民不要忽視防曬。民俗專家彭一萬先生介紹,在閩南地區,三伏天后的秋後熱更可怕。過去,老百姓家家户户要喝綠豆湯。如今,市民更注重養身之道,不宜暴飲暴食,三餐合理飲食最關鍵。

增強身體鍛鍊

注意飲食調理

養生專家提醒説,處暑時節,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鍊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脱屑,毛髮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脣乾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乾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説的“秋燥”。

養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通過增加睡眠和加強晨練來增強身體素質,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儘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此外,在飲食調理方面也要注意。

保證充足睡眠

多食鹼性食物

俗話説,“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

營養專家表示,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

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於消除疲勞。營養專家特別提醒説,處暑後在飲食調整上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人體克服疲倦。

夏秋交替 警惕腸胃病“突襲”

今天是處暑,但高温絲毫沒有要“退位”的意思。炎熱的天氣讓許多市民經受不住考驗,被腸胃疾病“乘虛而入”。

前晚8時許,記者在某醫院看到,因腸胃不適來這裏輸液的病人很多,短短1個小時內就出現了4個病例。患者的症狀基本相似,都是在沒吃什麼異樣食物的情況下突然腸胃絞痛,嚴重者還伴有嘔吐、腹瀉症狀。

該院急診科醫生解釋道,夏秋交替,晝夜温差比較大,對胃的刺激使得胃酸分泌增多,極易引發腸胃疾病;夜間温度較低,稍不注意就易引起腹部着涼,或誘發結腸過敏,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白天的高温天氣給細菌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條件,人們在進食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後,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該院急診主任告訴記者:“有的人認為沒有在太陽下暴曬就不會中暑,其實,經常在空調環境和室外之間進進出出,也極易引發中暑。”他表示,儘管處暑已到,但市民仍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時補充水分,少吃油膩食品多吃清淡食品。適當多喝一些淡鹽水、綠豆湯,多吃蔬菜水果。家庭要準備好防暑降温藥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衞生和對消化道疾病的防範。此外,現在早晚温差較大,市民夜間睡覺要注意保暖,空調温度切忌調得過低。

“市民在飲食上應注意防止腸胃病。”一老中醫表示,夏天造成人體氣血損耗,處暑過後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會有所下降,排泄能力也下降,會導致代謝廢物在體內明顯增加,如不注意容易發生腹瀉。“特別是老人和小孩、體質較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腸胃炎、慢性氣管炎)的市民要保持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不能掉以輕心。”他建議市民要多補充水分,注意多飲但不暴飲,同時適量的淡鹽水對身體也十分有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zh-hk/minsu/jieqi/4yd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