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時

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時

關於四時養生,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過論述,如《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裡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面板鬆弛、疏洩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裡,表現為面板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時

連面板都在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身體的其他部分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一年的養生戰略也應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簡言之,就是要法時。

法時養生,就是養生要和天時氣候同步。說具體一點,就是熱天有熱天的養生原則,冷天有冷天的養生道理。總的原則就是要順應天時養生,也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來調養我們的身體。

法時養生的精髓是四季養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來養生。

那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呢?

四時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

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裡專門有一篇是討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影響的,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對於此篇,《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氣,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態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為“四氣調神”。這裡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志。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內在髒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四時對人體氣血活動的影響

祖國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裡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位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

中醫認為,氣血行於經脈之中,故氣候對氣血執行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裡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面板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面板之下,好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浮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範圍,則會使氣血的執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內經》裡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幹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猝然而痛。”這裡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於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會突然發生疼痛。

四時對五臟的影響

《素問·金匱真言論》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臟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室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迴圈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臟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我國古代,對一年中季節的劃分,有四季和五季兩種方法,因人體有五臟,故常用五臟與五季相配合來說明人體五臟的季節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pz3w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