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常見疾病 >

麻風病分類有那些

麻風病分類有那些

“麻風病”聽起來特別陌生對於我們青年人來說,我們就會想這會是一種什麼病呢?有的人會說無所謂,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病不就醫,就會引發各種病的出現,到時候後悔可就來不及了。麻風病分類也是有很多長得,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病情去治療,不要盲目治療的。

麻風病分類有那些

.分類 麻風分類在麻風病防治和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要,根據臨床學、免疫學、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等四方面以及多年的實踐,分類不斷得到改進,漸臻合理。[1]

(1)馬德里分類:1953年馬德里第六次國際麻風會議提出兩型分類法(又稱馬德里分類法),經臨床和現場20多年的實踐,雖比較實用但不理想。馬德里分類將麻風分為兩型和兩類。兩型比較穩定,即結核樣型(tuberculoid,T)和瘤型(lepromatous,L),兩類不穩定,即未定類(indeterminate,I)和界線類(borderline,B)。

(2)五級分類法:根據麻風菌素試驗由強陽性漸次移行為陰性,麻風桿菌由少到多,組織病理表現由上皮樣細胞肉芽腫移行為泡沫細胞肉芽腫,很象光譜中不同波長序列一樣。因此,借用物理學的光譜現象,形成麻風病免疫光譜概念。1966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以光譜概念為基礎的麻風五級分類法(又稱光譜免疫分類法),並經1973年第十屆國際麻風會議討論後推薦採用,將麻風分為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or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BT)、中間界線類麻風(midborde1ine leprosy,BB)、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BL)、瘤型麻風(1epromatous leprosy,LL)。未定類麻風(indeterminate leprosy,IL)被看做麻風病的早期階段,不列入分類。這是一個連續的病譜,病人可因宿主反應和治療向任一方面移動。TT端細胞免疫最強,組織中一般查不到麻風桿菌;LL端缺乏對麻風桿菌抗原的細胞免疫,無巨噬細胞啟用,組織中可檢出大量麻風桿菌。TT和LL最穩定,前者可自愈,後者若未經適當的治療將繼續加重感染。BT若未經治療,常降級至BL。BB最不穩定,若未經治療,多數降級至LL。未定類雖未列入光譜分類,以後有的自愈,有的向臨床各型發展。此分類法比較實用,能反映麻風病的整個過程,已被世界各地普遍採用。

麻風病的種類就是以上所說的了,提前瞭解到麻風病的種類,假如以後身邊有人患上這種病,一定要告訴他們不要害怕,找好自己的病情型別,按照醫生的叮囑,嚴格配合醫治。

(3)現場管理分類:1981年WHO麻風化療研究組根據麻風現場管理的需要,並便於流行病學調查和聯合化療的觀察,以麻風菌檢查為主要依據,將麻風病歸屬為多菌型和少菌型兩類。少菌型(paucidacillary)為任何一個部位的面板塗片查菌,細菌密度在“ ”以下者,包括未定類、結核樣型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多菌型麻風(multibacillary,MB)為任何一個部位的細菌密度在“ ”或以上者,包括中間界線類、界線類偏瘤型、瘤型。1988年又規定,凡面板查菌陽性的病例均按多菌型聯合化療。

2.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潛伏期方可發病,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2~5年,短者數月,長者10年以上。如果發病,多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典型症狀開始之前,可有全身不適,肌肉、關節痠痛,肢體感覺異常等前驅症狀,這些表現沒有特異性。隨著病情的進行,按照免疫力的強弱向臨床各型發展,典型症狀逐漸明顯。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一端發展,免疫力較弱者向瘤型一端發展,或向免疫力不穩定的界線類發展。

所以,當我們身患這種病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就醫,及時的對症下藥,及時找病因,對他進行分類,無論是大病還是小病,切勿拖到最後。

標籤: 麻風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bing/nmmm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