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張居正破了丁憂規矩 真是萬曆皇帝奪情慰留嗎?

張居正破了丁憂規矩 真是萬曆皇帝奪情慰留嗎?

1577年,在明朝萬曆皇帝繼位五年後,朝廷發生了件大事,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

張居正破了丁憂規矩 真是萬曆皇帝奪情慰留嗎?

按祖宗規矩,朝廷官員應辭官回籍守孝三年,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說是三年,實際是二十七個月。在這段時間內,需在父母墳前搭個簡陋小屋,每日祭拜,不許娛樂,甚至不能行房事。這稱之為“丁憂”,正當憂傷的時候。丁是“當”的意思。

本來這不是件大不了的事,但張居正以皇帝“奪情”為由,破了這個規矩,就引起一場政治風波。而所謂“奪情”呢,是指皇帝以工作需要為由要求大臣盡忠,挽留大臣不要回籍守孝。就是以盡忠奪子女對父母盡孝之情。畢竟盡忠比盡孝更重要不是?忠孝不能兩全時,就優先盡忠。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中對這事有詳盡的描述:

“過去由於地位重要而不能離職的官員,由皇帝指令‘奪情’而不‘丁優’守制,也不是沒有先例。於是皇帝在和兩位皇太后商量之後,(萬曆皇帝)決定照此先例慰留張先生。在‘大伴’馮保的協助之下,皇帝以半懇請半命令的語氣要求張先生在職居喪。張居正出於孝思,繼續提出第二次和第三次申請,但都沒有被批准。最後一次的批示上,皇帝還說明慰留張先生是出於太后的懿旨。這些文書從文淵閣到宮內來回傳遞,距離不過一千米內外,但是有意思的是不論是奏章或者硃批還都要送到午門的六科廊房發抄,使大小官員得以閱讀原文,瞭解事情的全部真相”。

黃仁宇多半相信“奪情”是出於張居正的意思。所以他繼續寫道:“然而官員們的反應並不全如理想。他們不相信張居正請求離職丁憂的誠意,進而懷疑奪情一議是否出自皇室的主動”。

總之,最後朝廷不少官員到張居正宅第請願勸說他不要壞了老祖宗的規矩,張居正不聽。然後,他們又向萬曆參奏張居正。但萬曆卻下旨嚴懲參奏張居正的官員,廷杖、下獄、流放,不一而足。最終,張居正得以戴孝之身繼續任職。

張居正三次上書請辭,萬曆三次駁回明顯是演戲。與趙匡胤三次推讓皇袍加身一樣地虛偽。看來,不僅臣子會配合皇帝演戲,皇帝也會配合臣子演戲。但肯定是非常厲害的權臣,皇帝才肯配合。

萬曆皇帝當時已繼位五年,照常理把張居正換下來,換上個完全受控制的自己人更順當。張居正父親死了,正好是個機會,按老規矩就可以順理成章讓張居正退了。但張居正權傾天下,官員的任免治罪全由他經辦,為萬曆鞏固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兩人有很大的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萬曆自己在立儲的問題上也想打破老規矩。他想廢長立幼。這就不好辦了。

張居正肯定不想回家賦閒。一則權力上癮;二則他得罪了不少人。如果失去權力,有安全之虞。他肯定給萬曆皇帝透露過或暗示過他的意圖。萬曆皇帝一權衡,只得答應了他的要求。

萬曆皇帝不敢與張居正撕破臉皮。一則他的權力還沒有完全穩固,需要張居正在立儲問題上支援他;二則如果撕破臉皮將張居正治罪,就破壞了兩人的合作,等於說自己否定了自己這五年的政績,會削弱自己的地位。最多旁敲側擊一下,捅一二個可能牽涉到張大人的案子出來,牽制一下張居正,引而不發。但張居正有的是反擊手段,隨便拿出個皇親國戚侵吞國庫的案子出來,不怕把事情搞大,就能嚇住萬曆皇帝。兩人旗鼓相當。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可算是長舒了一口氣。不到半年,就把張居正打成“陰謀家”,說他專橫跋扈,以權謀私;當初奪情慰留,完全是受了張居正的誆騙。下令追奪張居正“上柱國”、“太師”榮銜,又下令追奪他“文忠公”的諡號;罷免了一批當年與張居正關係密切的朝臣;把他兒子貶為庶人,還抄了張居正的家,害得張家子孫十幾人被關在屋子裡活活餓死。可見兩人貌似融洽,實則積怨頗深。

可以料想,如果張居正活得夠長,又不讓權,君臣二人遲早也會火併。沒辦法的事。絕對的權力就會是絕對的腐敗和不停地絞殺。誰也擺脫不了這個鐵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0n3z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