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解密名將鄧世昌家世:父親當買辦 家族開攬載行

解密名將鄧世昌家世:父親當買辦 家族開攬載行

鄧世昌父親鄧端甫,曾擔任同孚洋行買辦;他們家族原是珠江口的引水員,後來做的是報關行、攬載行生意,均與航海、貿易有關。鄧世昌小時學英語,長大投身海軍,與其家庭背景息息相關。

解密名將鄧世昌家世:父親當買辦 家族開攬載行

鄧世昌父親是誰?

鄧世昌的父親是誰?鄧世昌家族後人與學術界的說法互相矛盾。

鄧世昌孫女鄧素娥(《鄧世昌遺事及有關文獻》,《圖書館雜誌》1982年地2期)、外孫女葉素蘭、外孫葉裕芳(《鄧世昌瑣事採錄》,1990年《威海文史》第5輯)、重孫女鄧立英(《民族英雄 英烈參天》,1989年張家口政協等編《民族英雄鄧世昌》)、重侄孫鄧敏揚(《鄧世昌二三事》,1991年《天河文史》第一輯)都說是鄧煥芬(字秋甫),感覺口徑非常統一。這麼多後人眾口一詞,真實性還有懷疑嗎?

然而,廣州市海珠區龍涎裡2號的鄧世昌紀念館,展板上鄧氏譜系寫的是“鄧煥莊”(鄧煥莊字端甫);鄧立英提供的家傳文獻《哀榮錄》,寫的是“端甫公”。

鄧世昌三個兒子鄧浩洪、鄧浩祥、鄧浩乾所撰《哀啟》(此標題在整理髮表時改為《哀祭先嚴》),相當於發喪的訃聞,寫到鄧世昌“少隨先大父端甫公遊滬上”,接著又講到:“光緒十年,……適遭曾大父竟能公、先大父端甫公喪……”(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民族英雄鄧世昌》,1989年,第25頁)

“先大父”一詞指的是祖父。鄧浩洪兄弟的“大父”,就是鄧世昌之父。從《哀啟》可知,鄧世昌的祖父叫鄧景能,父親叫鄧端甫。“端甫”是“字”,正式姓名是鄧煥莊。陳明福《海疆英魂》一書指出:“從《哀祭先嚴》一文可知鄧世昌的父親是端甫、祖父是景能。此文是鄧世昌三個兒子在其父殉國後不久聯名發表的,其可信性不容置疑。”

據陳明福《海疆英魂》,鄧氏家族傳至二十二世有兩兄弟,二宅景新生子煥芬,四宅景能生子煥莊。實際上,煥芬與煥莊只是叔伯兄弟而非同胞兄弟。

那麼,為什麼鄧世昌的後代要眾口一詞咬定是“鄧煥芬(鄧秋甫)”呢?問題的癥結,恐怕出在鄧端甫曾經當過洋行買辦。

“買辦”一詞來自葡萄牙語Comprador,最早在廣州、澳門一帶使用,指的是粗通外文、給外商充當僕役的中國人,在鴉片戰爭前的廣東,被認作一種十分“低賤”的職業。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廣東為中外衝突的前線,有少數買辦、通事、引水員仍偷偷為外國人服務,故在相當一段時間,買辦經常被當作“漢奸”的同類,為士大夫階層和普通平民所鄙視。學者季壓西在總結兩次鴉片戰爭中的這種現象時說:“跟隨外國人為其服務的會夷語的中國人常被毫不含糊地冠以‘漢奸’之名……”(《中國近代通事》,第123頁)

上海開埠後,大量廣東買辦湧入上海,部分取代了原來十三行時代“行商”的職能,地位有所上升,上海人和廣東人心目中的“買辦”形象出現了較大差異,但人們對買辦的觀感依然欠佳。徐潤、唐廷樞、鄭觀應等早期從事買辦職業,在掘得第一桶金以後,都選擇脫離買辦行列,以捐納方式取得清廷候補道、候選道職銜,從事官辦洋務工作,就是很好的證明。從清中期到1990年代初,除了清末民初很短一段時間,“買辦”一詞往往含有貶義。

鄧世昌父親這個分身若如實披露,不僅各方都很尷尬,其後人也將煌煌不可終日。為了避免麻煩,後人被迫“移花接木”,將鄧世昌的父親改為其叔伯兄弟鄧煥芬。

鄧世昌家世的“移花接木”,還有其他一些佐證。鄧世昌重侄孫鄧敏揚曾“整理”鄧世昌家譜,列出所謂鄧氏四兄弟:建昌、達昌、世昌、遠昌(《鄧世家族譜》,廣州市海珠區政協編:《氣壯山河——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一百週年》,1994年)。其中“建”“達”“遠”三個字,在當時來說算同一個偏旁,而鄧世昌原名“永昌”,這個“永”字卻並無相同的偏旁。建昌、達昌、遠昌肯定是一父所生,而世昌是後來出於某種考慮加到這個世系裡的。

同孚洋行買辦?

著名經濟史專家聶寶璋早就從《申報》中發現,1870年代上海同孚洋行有個買辦叫“鄧端甫”(《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產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175頁)。《申報》的報道沒有提到鄧端甫的籍貫,但1875年9月30日該報刊登了鄧端甫欠債被告上公堂事件,債主廣祥合向會審公堂控訴,要求鄧的保人魏肯堂歸還欠債,雙方在廣肇公所“核質”,也即核對帳目之意。

廣肇公所是旅滬廣州、肇慶兩府人士成立的同鄉組織,在上海廣府人中有很高威信,遇有爭議可以請廣肇公所作調解或仲裁。由此推斷,鄧端甫、魏肯堂、廣祥合店主都是廣府人士。

這個同孚洋行鄧端甫,是否一定就是鄧世昌的父親呢?種種跡象顯示,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廣州“一口通商”制度;戰後,增開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口岸。上海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洋行前來,很快就在貿易總量上超過廣州。洋行向上海轉移,原廣州十三行的買辦、通事(翻譯)也跟隨洋商轉移。這些買辦都會講“廣東英語”(Pigeon English,當時省港澳地區一種外貿語言),能跟洋商直接交流。上海開埠早期最著名的買辦,如吳健彰、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等,都是廣東人。

鄧世昌後人有時會提到鄧世昌父親是個“茶葉商人”,這一點跟同孚洋行買辦的身份十分吻合。同孚洋行(Olyphant & Co.)是一家美資洋行,1828年成立於廣州,創始人D.W.C. Olyphant是個虔誠的長老會教徒,堅決反對向中國輸出鴉片,是十三行時代洋行中少有的例外。不做鴉片,只能做茶葉,茶葉生意就是同孚洋行的主業。另一方面,買辦既給洋行打工,也獨立經營自己的生意,這是上海開埠早期的普遍現象。那麼,將鄧端甫稱為“茶葉商人”,完全說得過去,只是後人有意隱瞞了他的買辦身份而已。

從《哀啟》裡面,我們知道鄧世昌的祖父叫“鄧景能”。鄧景能從事什麼職業呢?1837年,署澳門海防軍民府馬士龍釋出告示,引述“引水”布順安、鄧景能等稟報外國鴉片走私船寄泊伶仃洋的報告,警告洋船不得駛進金星門一步。(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文書》,第四部道光十七年文書,第壹號)

鄧景能的職業是“引水”,廣東俗語叫作“帶水”,由珠江口一帶熟悉航道、有駕駛經驗的人擔任,能講“廣東英語”,會使用航行術語。

十三行時代,外國船隻抵達澳門後,必須由中國派出的“引水”帶領,才能進入珠江口溯江而上到廣州貿易。鄧氏家族祖籍東莞懷德鄉,位於珠江口的虎門鎮,是洋船進入廣州的咽喉重地。鴉片戰爭後,中國引水權喪失,鄧景能讓兒子鄧端甫充當同孚洋行買辦,既是生計的出路,也很可能是考慮到同孚洋行不賣鴉片,做生意能堅守“不作惡”的底線。據《申報》報道,約1875年,鄧端甫離開同孚洋行,獨立經商,有一段時間離開上海到“福建省火船為業”(1875年9月30日《申報》)。這一年,鄧世昌在福建,先後管帶海東雲、振威輪船。

鄧世昌家族後人在無意中透露出一些資訊,也從旁證實了鄧家原來從事“引水”職業。鄧世昌外孫女葉素蘭、外孫葉裕芳回憶,說鄧世昌夫人小時候搖過船,父親是個“挑水”的。我認為,“挑水”應是“帶水”。鄧世昌女兒嫁給船政學堂同學葉富的兒子葉說周,而葉說周的職業,是在長江當“帶水”,“經常在長江口外領航船隻”(1990年《威海文史》第5輯第61頁)。這段婚姻,是典型的門當戶對。引水員多來自珠江下游的船戶,故鄧世昌夫人小時候搖過船。

鄧世昌侄孫鄧權民回憶:“世昌叔公的父親煥莊公,專門為世昌叔公僱請了一名洋教師教算術和英語。”(2012年9月11日《新快報》)在1860年代,什麼樣的家庭會不惜工本,花錢請洋人教英語?只有買辦家庭才有這種動力。當時的買辦都是子承父業,學好英語和算術,就是當買辦的本錢。但鄧世昌沒有走買辦之路,而是選擇了入讀船政學堂。

潘飛聲隱諱鄧世昌身世

近代著名詩人潘飛聲(1858-1934)是鄧世昌同鄉,為十三行鉅商潘氏後人,所居在廣州河南龍溪鄉(今廣州海珠區龍溪首約一帶),與鄧世昌故居相距約500米。1895年5月1日,潘飛聲在香港《華字日報》發表《鄧壯節公傳》一文。鄧世昌犧牲後,重修鄧世宗祠,潘飛聲又寫成《番禺鄧氏祠堂碑記》(潘飛聲:《老劍文稿》,《說劍堂著書》第一冊,光緒戊戌仙城藥洲刻),但追述鄧氏世系的文字極為簡略:

“十八世祖仕英府君由東莞懷德鄉遷居羊城,十九世晉富府君挈其子積喜府君復遷河南龍尾導鄉。嘉慶二十三年隸番禺縣茭塘司民籍,稅載重崗三十一圖六甲。是積喜府君以東莞二十傳而為河南始遷祖也。積喜府君生子五人。冢子成璋府君,次成開府君,三成生府君,四成意府君,五成兆府君,堂構相成貽我子孫,惟未建宗祠以崇祖德……”

潘飛聲對鄧氏家族從事的職業、從東莞遷居羊城的原因不著一字;寫到“光緒二十年八月二房世昌殉節於大東溝之戰”,只提“二房世昌”而不提鄧世昌父親名字,似乎刻意迴避。顯然,鄧家先世並非“士農工商”中的士人或農人,在那個時代就算不是讀書做官,從事農業也屬於“高尚”職業,不必諱飾。潘飛聲對鄧家先世的職業隻字不提,引人遐想,感覺是知道他們從事“賤業”而不願意直說。

潘飛聲出身於十三行潘氏家族,曾是十八世紀的“世界首富”,但筆者查閱他們家族的族譜《河陽世系》,只在一處地方提到入粵始祖潘振承開辦“同文洋行”,此外對家族從事的外貿活動不作記載,家族中幾代著名行商潘振承、潘有度、潘正煒的小傳,羅列各種官職以及詩文著述,沒有隻字描述到外貿生意。顯然,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下,只有讀書做官才值得炫耀,潘家不願太多宣揚其外貿商人身份,在留給後代子孫的族譜中也加以掩飾。

如果鄧端甫確實充當同孚洋行買辦,潘飛聲不可能不知道這段家世。潘氏家族是十三行最大的行商之一,早期商名是“同文洋行”,後期商名為“同孚洋行”,在茶葉出口業務上與美國Olyphant & Co.應該有過交易。鴉片戰爭後,中國行商制度結束,Olyphant & Co.襲用中文“同孚洋行”這個字號。同樣的例子,發生在另一個鉅商伍氏家族身上。伍家原來的“怡和行”字號,為英國貿易伙伴Jardine Matheson所繼承,這就是著名的怡和洋行。

鄧世昌祖父鄧景能是珠江口的引水員,父親鄧煥莊則充當美商同孚行的買辦。在清代的廣府地區,引水員多來自被視作賤民的“疍戶”(水上人家),買辦也是比行商“低賤”得多的職業。這樣的身世,若形諸文字,對鄧氏家族有損無益,不如不提為好。甲午鄧世昌殉國,已被公認為抗擊外敵的國家英雄,親朋故舊恐怕都不想再提這段往事。

祥發源是“茶葉莊”嗎?

1994年鄧敏揚寫成《鄧氏家族譜》一文,稱鄧世昌的父親“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氣壯山河——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100週年》第39頁)。其它很多撰述,也都說他們家族開祥發源茶葉莊。只有鄧世昌另一侄孫鄧權民回憶說,鄧煥莊在上海“經營商品報關生意”(2004年9月16日《廣州日報》)。經與其它資料相核對,鄧權民的回憶更加準確。

鄧世昌父親的生意涉及茶葉,這是確切無疑的,但並非專門的茶葉莊。清末先後出版的兩種《上海指南》,都有“祥發源”的記錄,均列在“報關行”名下。(熊月之主編:《稀見上海史志資料叢書》第4冊第140頁,第5冊第215頁)。

祥發源既是報關行,也是貨運攬載行。上海的廣東籍買辦開設攬載行,代理輪船貨運業務,有很多先例,唐廷樞、徐潤、鄭觀應都做過。洋行買辦跟輪船公司十分熟悉,旗昌、同孚、怡和、太古等洋行本身就開設輪船公司,但洋人不熟悉國內客戶,必須通過華人買辦攬貨,故買辦開設攬載行,兼辦貨物報關,成為一種趨勢。

在招商局檔案中,有不少與攬載行祥發源打交道的記錄。作為攬載行,經手辦理運輸的貨物,當然包括茶葉,但更多的是其它貨物。嚴格來說,鄧氏家族經營的祥發源並不是茶葉莊,而是攬載行兼報關行。

為了維護鄧世昌的英雄形象,從文人潘飛聲到鄧氏家族後人,均小心翼翼地抹去鄧家的“買辦”痕跡,故而,鄧世昌家世被塵封百年。買辦家庭出身的鄧世昌,或許對國家貧弱有著比他人更多的感觸,他由此投身海軍,以壯烈殉國喚醒國人,正是英雄特出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84kd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