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道光遺詔風波 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一紙遺詔

道光遺詔風波 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一紙遺詔

就在這哀慼之中,道光迎來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已經69歲了,在人均壽命35歲的清朝,這應該是高壽了。

道光遺詔風波 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一紙遺詔

皇太后靈柩的終點是易縣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終於答應了大臣們的一再請求,決定放棄親自將皇太后靈柩送到西陵的計劃。此時的他臥在燈草褥子上,病得已經爬不起來了,只能有氣無力地哀泣著。

正月十一,道光在上年江蘇江寧(今南京市)等地遭受水災情況的奏摺後批示:暫停徵收災區賦稅。這是他三十年治國,處理的最後一件政事。

道光帝本來就有小恙,至此已經演變成肺病,由於年事已高,抵抗力下降,迅速惡化,終於不治。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公曆是1850年2月25日,道光王朝的大幕很落寞地落下了。

這天中午,道光帝逝世於圓明園的慎德堂,終年69歲。《清史稿》稱“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喪哀毀,三十年正月崩”。距太后的死僅一月有餘,可以說他直接死於這場喪事。臣子們嚎哭著脫下了道光帝的一身重孝,為他換上皇帝的壽衣。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個小時,他宣佈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選。

此時的道光帝已經不能說話,但由於迴光返照,神志還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祕密立儲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時需要的僅是揭曉謎底而已。

早晨六點鐘的圓明園還籠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中卻是燈火輝煌,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近支親貴、所有皇子當著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準備公啟鐍匣,領受立儲諭旨。

太監捧來了鐍匣,這是一個長寬厚為32×16.7×8.7釐米的楠木匣子,無鎖,上貼封條,封條上寫著“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個字。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奉旨在眾目睽睽之下撕開封條,開啟鐍匣,發現裡面有兩道用硃筆寫成的十分簡練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漢字旁註有滿文。於是,他拿起這道密旨高聲宣讀:“皇六子奕訢”,現場鴉雀無聲,文慶接著念道:“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隨即宣佈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奕詝磕頭大哭,群臣也紛紛下跪表態擁護新君。生離死別之時,所有的恩怨都將煙消雲散,所有的感情化作淚珠,盡情地揮灑著。慎德堂屋簷上的烏鴉被驚得拍翅而起,低迴盤旋在庭院之中。

道光帝將封奕訢為親王寫入立儲諭旨,可見他在選擇儲位上的為難,這令奕詝尷尬,令奕訢傷感,也給後世史家以無窮的猜想。道光帝之所以這樣寫,既是對奕訢歉疚之情的表示,更是對愛子的一種保護。

道光帝考慮立儲之事是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經過幾年考慮,道光二十六年(公曆1846年),他下定主意,密定儲位。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統的可能。說起來,道光帝選擇的餘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結果並非如此。

在道光帝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長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過繼給了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體質諸多方面均無從考察。可供選擇者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兩人。

如果讓道光帝在這二子中擇一而立,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二人均為庶出(奕詝出生時其母尚不是皇后),在年齡上僅差一歲,同在上書房讀書,各有所長。奕訢的長處是天資聰穎,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同時他又常習武功,操練刀法,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為此道光帝特賜白虹刀,可見對他器重有加。

總之,奕訢是道光帝的寵兒,與奕詝比較起來,他更受父親偏愛。可道光帝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奕訢作為繼承人呢?

對此,史學界一般常提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帶著諸皇子打獵,奕訢收穫最大,奕詝乾脆沒開弓。面對父皇的詢問,奕詝認為春天是鳥獸孕育的季節,他不忍心殺生,否則會改變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道光帝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應說的話,因為帝王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無人監督,具有一顆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於是,道光就決定選他做太子。人們認為此計出自奕詝的師傅杜受田。

感覺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條:

1、滿族尚武,以射獵多者為能,而且南苑行獵是奉旨行事。奕詝打不著獵物已屬無能,不知慚愧,反而指責獵殺是“傷生以幹天和”,是不是有指責父皇道光帝之嫌。況且,“傷生以幹天和”這話很重,一位皇子豈敢隨便說出。

2、清朝在皇子教育時,並非一位老師只教一個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師教所有皇子,無論誰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學生,做老師的完全沒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從而承擔風險。

3、此事官書不載,檔案不記,當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傳聞與附會之言,由此也可判斷,可信度極低。

道光帝之所以選擇奕詝,原因可能有三:

1、與奕訢相比,奕詝沒有大的弱點,而且更加老成持重;

2、在道光帝連喪三子之後,奕詝就是長子,在封建宗法社會中,長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3、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這位皇后備受道光帝寵愛,又因婆媳關係死得不明不白。孝全皇后死時,奕詝僅僅10歲,立奕詝為皇太子,或許道光有愧對皇后的考慮。

道光帝去世的次日,奕詝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傳統史家對咸豐帝的評價在其父祖之上,認為其資質在清代諸帝裡可居中流偏上,缺憾是體質薄弱而又縱情聲色,因此英年早逝,逝世時年僅31歲。

而奕訢卻活到了光緒二十四年(公曆1898年),終年67歲,成為大清王朝最後一位辭世的皇子。此時距道光帝逝世達48年,距咸豐帝逝世達37年。他在咸豐一朝備受冷遇,直到咸豐去世,他利用慈禧與肅順的矛盾,與慈禧聯手發動北京政變,終於以議政王的身份掌握國家政權,一度成為清王朝的“政府首腦”。

其間奕訢重用湘淮軍閥,引進西洋長技,使清王朝出現了迴光返照的“同光中興”。假如道光帝選定奕訢為皇太子,那麼他將有可能在位五十年,僅次於康熙和乾隆,這樣一來,歷史上就沒有北京政變、垂簾聽政、帝后黨爭之類的變動及由此而給歷史帶來的影響,中國近代史必將改寫!

一次“偶然”的抉擇而影響到歷史程序的“必然”,於此可見深矣!

幾天後,咸豐帝頒佈《道光遺詔》,這是以道光的名義,對道光30年治國的自我總結,對一生勤政愛民、崇尚節儉、平定西陲等功績做了渲染,對鴉片戰爭的失敗也作了辯解。

咸豐帝確定道光帝廟號“宣宗”,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於清西陵,陵名為慕陵。

慕陵的選址和建造,頗多波瀾,與道光帝嚴守祖制、崇尚節儉的初衷大相徑庭。

按照中國古代帝王營建陵寢的慣例,道光帝在即位以後就著手陵寢的選址工作。清代皇帝陵寢在關內有兩處,即清西陵和清東陵。按乾隆帝制定的“父子分葬,選分東西”的祖制,道光帝應該隨祖父乾隆帝埋葬在清東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84xx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