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沒事總愛哭鼻子 老羅為啥要給劉備這樣的人設?

沒事總愛哭鼻子 老羅為啥要給劉備這樣的人設?

據說對付男人,女人有三寶:一哭二鬧三上吊。哭不僅是武器,美人哭起來更是有一番嬌柔之美,叫梨花帶雨。但同樣的情形如果換成男人,那就是“別有一番滋味”了。自古以來,對男人的要求便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不過,這一定律卻在三國演義裡失效了。

沒事總愛哭鼻子 老羅為啥要給劉備這樣的人設?

書中的天字號頭牌劉備以哭聞名,從第一回出場到第八十五回謝幕,一共哭了三十多次。怪不得民間有句俗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羅貫中為什麼總要突出劉備愛哭,難道是他的惡趣味?

1.哭是因為仁

在劉備的哭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攜民渡江的那一場。

曹操率軍攻打荊州,恰好劉表死了,他的小兒子劉琮隨即即位,然而卻直接投降了。駐紮在新野的劉備得知後大驚失色,只得逃往樊城。曹操其後又率八路大軍來攻。劉備只得再一次棄城,城中的百姓因為感恩劉皇叔,所以願意一道追隨劉備。

渡江的過程中,百姓哭聲不絕,多有損傷,劉備在船上看了,“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劫,吾何生哉!’。”

來到襄陽後,卻被劉琮拒之門外,劉備不忍大動干戈所以放棄攻城,再次出發前往江陵。路過劉表的墳墓時,大哭:“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託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本文為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這時候哨馬來報,曹操大軍已經佔領了樊城,馬上就能渡江追趕。眾人紛紛勸劉備暫棄百姓,快速逃往江陵。劉備的回答是“玄德泣曰”。曹軍很快追來,劉備大敗,突出包圍後身邊只剩下幾百人,於是再一次“玄德大哭”。後來趙雲長阪坡前七進七出,救出阿斗,與劉備會和,“劉備亦泣”。

僅這一場逃亡戲,劉備就多次痛哭,而這一切都起源於百姓。因為如果不是為了百姓安危著想,劉備不會率領百姓逃亡。或者當得知有追兵快來時,他如果直接棄百姓而走,那麼就不會被曹軍打的損失慘重,也就不會有後續的眼淚。

所以劉備的哭,起因於他愛民如子,不忍百姓受苦受難。這種品德,儒家稱為“仁”,它是君王的最高德行。

羅貫中寫劉備,給他定的基調就是“仁”,它是全書的主旋律。這個字貫穿劉備的一生,他所有的行為、語言都有符合這一標準。在小說裡,除了別人的誇讚,羅貫中重點是用哭這個細節來表現劉備的仁。

因為哭是一個人的真情流露,為百姓而哭說明他是把百姓真正放在心裡,所以這眼淚不但沒有讓人覺得他懦弱,反而由於體現了仁愛之心,讓人對他倍加尊敬。而且,劉備的哭也使他形象更飽滿,有血有肉真性情。這無疑讓他更親民了,成了平民式的帝王,受人愛戴。

2.劉備愛哭嗎

歷史上的劉備愛不愛哭,這個不得而知,因為沒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真實的劉備並不同於羅貫中通過哭來塑造出來的文弱,他性格中有火爆的一面。我們知道,三國中以直性子、爆脾氣聞名的是張飛,被稱為莽撞人。他的熱血事蹟之一便是怒鞭督郵。

話說黃巾之亂平息後,劉備雖然立下大功,但因為沒有行賄宦官,所以只得了一個縣尉官職,大概相當於派出所所長。不久後,督郵來訪。他奉命來檢查這些因為軍功而升職當官的,看看裡面是不是有假冒偽劣產品。

劉備由於不肯向督郵行賄,惹惱了對方,他便試圖設計免掉劉備職務。這情形被喝酒後的張飛得知,大怒之下便把督郵綁了起了,怒鞭數百下。督郵於是哭求饒命,愛心氾濫的劉備便放了他,之後棄官離開。

三國演義拿手的技藝便是張冠李戴。怒鞭督郵這事真實發生過,但主角卻是劉備。朝廷下令篩選淘汰一批靠軍功當官的人,劉備應該是其中被遣返的一員。當督郵奉命前來時,劉備得知了被遣散的訊息,便想求見督郵。本文為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然而督郵卻以生病為藉口拒絕見面,劉備不由得大恨。隨後他假稱與督郵有約,混進了後者的房間,然後把督郵綁了出來,繫到了野外的一顆大樹上。鞭打數百下後,還不解氣,便想要殺了他。督郵苦苦哀求後,劉備最終決定放了他,自己因而棄官亡命去了。(出自《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注引《典略》)

這樣熱血青年的素材,當然不符合羅貫中塑造的劉備形象,於是老羅便使了一招移花接木,把它嫁接給了張飛,而把哭戲一股腦地塞給了劉備。

3.柔弱的領袖

哭體現了他的仁君風采,可是這次數好像又有點太多了。當初為平定黃巾,劉備也打造了雙股劍,作戰時同樣很勇武,其後更是有三英戰呂布的壯舉。但是後來,這雙股劍好像就莫名消失了,劉備的武器好像也只剩下了一件:哭,動輒流淚。

這好像有點過猶不及了,老羅為啥這樣寫呢?

其實不止劉備,水滸傳的宋江、西遊記的唐僧,都是故事的主角,可是他們好像都沒有我們所認為的英雄氣概。

真實的宋江“勇悍狂俠”,說明他是一個勇猛彪悍的豪俠,而到了水滸傳裡,他要做的好像就是不斷亮身份,如同電影裡的錦衣衛。一旦亮出自己“及時雨”的身份,各路英雄就納頭便拜。而他本人既不豪爽,也無英雄氣概。唐僧更不用說了,遇事常常膽戰心驚,動輒落淚,與真實的玄奘法師相差太遠,日本甚至有以女性來扮演唐僧的。

看來劉備不是個案,那麼這些小說中,為啥都把男主角寫的如此柔弱呢,難不成就如同當今的英劇一般,當初也有類似的某種風潮?

當然不是。其實,之所以這種寫,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搶戲。如果主角啥都能,還要其他人幹什麼,他們總不能都是來打醬油的吧。

如果劉備勇猛過人,關羽、張飛怎麼寫?如果唐僧可以降妖除魔,孫悟空還能出五指山嗎,肯定要孤獨終老了啊。如果宋江如關羽那樣有萬人不當之勇,一百零八將或許就變成單人通關賽了,最多配幾個打下手的。所以,為了讓其他人也有露臉的機會,只能讓主角收斂下自己,給別人更多的發揮空間了。

另一方面,這就得說到我們傳統的領袖觀了。現代社會,要想成為一個領導,你得有自己的手藝,要麼在某一領域是技術大拿,要麼善於做人,情商高。總之,得有能力,道德反而不重要。

然而,傳統中國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首先是德行,才能反而是其次的。前幾年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則人才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這是牛根生講的,其實就是傳統社會裡對人才的看法:德為先。

4.君王重在德

皇帝是一個國家最高的領袖,雖然他本人可能更希望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的英雄,可是儒家傳統下,衡量一個皇帝的好壞的標準是道德,大臣想要他以德治天下,理想的政治更是垂拱而治。

為什麼呢?因為皇帝的統治是神道設教,他的權威來源於上天,所謂君權神授。因為上天永遠不會錯,所以他也不能做錯任何事。而一旦他做錯了事,則說明他違背了上天的旨意,他的權威便受到了動搖。

怎麼保證永遠不出錯呢?很簡單,什麼都不做。

但是身為皇帝,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做呢,國家還要不要治理了?所以指導思想是,讓大臣們主動去做,皇帝只保留一個知情權。你做對了,這得歸功於皇帝的英明領導。做錯了,責任肯定在你,與皇帝當然無關。因此,深諳權術的皇帝,批奏摺最常寫的便是:知道了。他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只是告訴你,我知道了。

所以,穿越回古代如何做好一個臣子?首要條件便是要摸清皇帝的心思,其次呢,便是出了問題敢於抗罪,從而把皇帝剝離出去。當然,這類事情得萬分小心,仔細衡量,不然腦袋不夠用啊。本文為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e7lk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