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鄭成功最慘失利在南京 佔盡優勢卻因大意而失敗

鄭成功最慘失利在南京 佔盡優勢卻因大意而失敗

人們對鄭成功的記憶大多停留在他抗擊海寇,收復臺灣的壯舉。實際上,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他在軍事上做的準備更多是為了抗擊清朝。而在鄭成功的抗清版圖中,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佔據長江,即可控有中國東南半壁江山,進而可號召抗清志士,擴大抗清力量,與清廷抗衡。更何況南京是明朝的開國之都,1644年,時年20歲的鄭成功還曾作為福建南安(鄭成功家鄉)唯一有資格到南京國子監(明朝最高學府)學習學生在南京求過學。南京從各個角度都是鄭成功抗清北征的重要戰略目標。

鄭成功最慘失利在南京 佔盡優勢卻因大意而失敗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度過了一些波折,開始了沿海北征的抗清之戰。然而,正是在年少時期的求學之地南京,鄭成功的北征軍遭遇了最慘痛的失利。

【戰無不克,兵臨城下】

1659年5月4日,鄭成功以舟山為營,起兵北伐南京,並於6月14日抵達鎮江、瓜州附近。

鎮江、瓜州地處南北運河入江口,是歷朝水路的重城,也是長江的重要門戶。清軍聞悉鄭成功的北征軍攻入長江,遂出兵架設紅衣炮及木浮營應戰。然而鄭成功的北征軍擅於水戰,僅兩日時間便生擒清軍將領朱衣佐,掠去瓜州城兩翼所有紅衣炮,進而攻克瓜州。

之後,清軍鎮江守將高謙與知府戴可進投降。如此,鄭成功北征軍已開啟江寧門戶,並攜連戰連捷之士氣調遣先頭部隊溯江而上,逼近南京城。

【圍而不困,此消彼長】

7月4日,鄭成功率十餘萬大軍和數千戰艦正式出征南京,並於7月12日登岸,相繼在太平、觀音、神策、金川、鍾阜、儀鳳、江東等門外立營83座,排列大炮,並且切斷水上交通,形成圍城之勢。

面對北征軍的重兵包圍,南京的守城清軍積極組織守備。一方面,清軍四處調遣救兵,甚至向清廷求援,派遣滿師前來增援;另一方面,清軍總督郎廷佐以詐降之計拖延時間,並在城內加緊配置物資與糧草的儲備,日夜看守城門,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

與此同時,受到之前順風順水的戰況影響,鄭成功反倒出現了一些輕敵的情緒。面對大將甘輝等人迅速攻城的建議,鄭成功表示:“自古攻城掠邑,殺傷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虜齊集,必卜一戰,邀而殺之,管效忠必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況屬邑櫛次歸附,孤城絕援,不降何待?”大意是說,直接攻城必然帶來巨大的損傷,不如等援軍一起匯合之後一舉擊破,進而迫使對方獻城而降。在這種作戰思路的影響下,北征軍的包圍圈並沒有限制清軍各方面的援軍進城,即“圍而不困”。長此以往,北征軍的鬥志也逐漸鬆懈。攻守雙方的戰力已然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

【神策夜襲,北征飲恨】

7月15日前後,由長江下游陸續入城的清軍至少已有四五千人,且尚有援軍在途中。在兵員、物資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清軍以攻為守,出戰北征軍。7月23日,清軍從東、西城門出兵由陸路夜襲,分擊北征軍首尾。清蘇鬆總兵樑化鳳又自崇明繞道赴援,與城內守軍配合突襲北征軍前鋒。北征軍倉促應戰,苦鬥多時,清軍又暗開神策門、儀鳳門,直搗北征軍中堅。鄭成功的北征軍擅長水戰,但陸上戰鬥力相對有限;長期的消極備戰又使得北征軍士氣低迷;再加上士氣高昂的清軍採取的是夜襲戰略,本就取得了先機,北征軍力戰不敵,先折一陣,儀鳳門和鍾阜門外的3座北征軍營寨被拔。

次日,清軍乘勝追擊,由陸上包圍北征軍所據山頭。清軍樑化鳳率部出神策門直衝山上北征軍左先鋒楊祖營,雙方炮矢交擊,衝突死戰。楊祖雖三次擊退清軍進攻,終因寡不敵眾,援軍不濟,被樑化鳳擊敗。清軍佔據山頭之後,居高臨下與山下清軍夾擊山中北征軍各部。北征軍各部在亂戰中無法相互救援,最終相繼戰敗,飲恨南京。

北征軍在南京城下戰敗後,迅速向鎮江撤退,沿途不斷有殘兵敗將逃歸。計點諸鎮,損失了甘輝、潘庚鍾、萬禮、張英等14員大將,兵員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鄭成功嘆日:“是我欺敵之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兵敗南京之後,鄭成功曾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然而,北征軍不擅陸戰的弱點再度成為其掣肘。崇明一役,北征軍兵力佔優,卻久攻不克,最終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部隊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臺灣島。而正是這一決定,促成了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這一壯舉也成為了鄭成功最為後人所銘記的故事,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e7zl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