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大清奇案之雍正暴崩背後的驚人事實和江湖傳說

大清奇案之雍正暴崩背後的驚人事實和江湖傳說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圓明園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時年58歲。據官方記載,雍正去世前幾天,八月十八日在圓明園與大臣議事;八月二十日,召見寧古塔的幾位地方官員,都屬於正常辦公;八月二十一日開始發病(“上不豫”),但仍然照常辦公,接見一些官員;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見寶親王弘曆(皇四子)、親王弘晝(皇五子)、大學士鄂爾泰等,宣佈傳位於弘曆;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時)之間死亡。

大清奇案之雍正暴崩背後的驚人事實和江湖傳說

當時著名文人袁枚為雍正臨終之顧命大臣鄂爾泰寫的行狀,則與官方的說法有所不同。鄂爾泰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隨時聽令。根據袁枚記錄,八月二十三日雍正臨終時,身邊的顧命大臣僅有鄂爾泰一人,其他人,不管是皇子、宗親、重臣,當時都不在圓明園。雍正駕崩後,鄂爾泰連夜攜帶遺詔從圓明園奔還城內的紫禁城。因深夜裡倉促間找不到馬,他只好騎上一頭運煤的騾子奔回,擁弘曆即位。之後他又留於宮中幫助新皇帝處理大事,七天以後才得以出宮。出宮時人們驚異地發現,鄂爾泰褲子上染有一片血跡。根據鄂爾泰自己的解釋,這些血跡是那天騎騾子時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雖然“暴亡”,但是皇位的傳承倒沒有出現問題。依雍正遺詔,弘曆順利繼位,就是乾隆皇帝。因為雍正吸取康熙時“九子奪位”的教訓,事先已經創立了祕密建儲制度,將自己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後面。為了便於對證,還在圓明園內“拷貝”了一份同樣內容的遺囑,密封起來,雍正去世後也找了出來。然而,負責宣讀遺詔的鄂爾泰卻如此狼狽,不得不親自騎著騾子從圓明園奔回紫禁城,慌得連褲子染血都不知道,讓人懷疑其中必有隱情。

鄂爾泰看到了什麼?他為什麼留在宮中七天七夜?他褲子上的血跡是怎麼回事?野史傳言,雍正是被人刺殺的,鄂爾泰看到了被人割去腦袋的雍正;他留在宮中七天七夜是為了處理無頭(或身首異處)雍正這樣棘手的事情;褲子上的血跡未必是騎騾受傷留下的,沾的可能就是雍正的血。

被呂四娘刺殺

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始終被層層神祕濃霧掩蓋的歷史之謎,歷來猜測頗多。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被人刺殺之說,而刺殺雍正的人,竟然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奇女子――呂四娘。這要從雍正朝的一起案件說起。

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個叫曾靜的讀書人,讓他的學生張熙給當時的川陝總督、清軍名將嶽鍾琪送了一封信。曾靜在信中說岳鍾琪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後裔,而清朝則是“金人”的後代,勸嶽鍾琪起兵反清,恢復漢族王朝。嶽鍾琪向雍正告發了曾靜、張熙。雍正大怒,將二人逮捕至京,追查幕後主使及訊息來源。據曾靜交代,他的反清思想是讀了呂留良的著作後產生的。

呂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學者,“曾靜事件”發生時已去世四十多年,但他的門生故舊不少,子孫尚在,而且他的著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呂留良著作中反清思想十分強烈,並用傳統的“華夷之辨”來論證滿族統治的不合理,認為滿族是夷狄,非我族類,因而搞清華夷區別比君臣之義更為重要。

在此案審理過程中,雍正認為曾靜、張熙是誤信邪說,認罪態度較好,特予釋放(雍正死後,二人均為乾隆所殺)。雍正對曾靜二人網開一面,但是對呂留良一家及其門生則處理得很重。當時,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都已經去世,雍正還令人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在監獄裡被折磨致死,還要戮屍梟示。呂留良的另一個兒子呂毅中和嚴鴻逵的學生沈在寬則被處斬。其他的呂氏門生以及刊刻、販賣、私藏呂氏著作的人,或斬首,或充軍,或杖責。呂氏及嚴、沈三族婦女及幼丁發給功臣家和關外披甲人為奴。

曾靜、呂留良之案是雍正朝的一樁著名大案,影響極大。在雍正還活著的時候,“呂氏孤兒”的傳言就在流行。至於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故事,至少有三個版本。

一說當年誅殺呂氏家族時,呂留良之子呂葆中的女兒,即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在乳母的幫助下漏網逃生,隻身北上京城,決心刺殺雍正,報全家慘遭屠戮之仇。由於連日奔波,年少體弱,呂四娘昏倒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山下,被一高僧救下。高僧乃江湖豪傑甘鳳池,因遭到雍正的通緝才隱匿出家當了和尚。四娘於是拜甘鳳池為師。四年後,四娘告別師父,來到京城,摸清了雍正寢宮的路徑,翻越宮牆,混進宮內。入夜時分用蒙汗藥麻翻了雍正,割下首級,離宮而去。在第二個版本里,呂四孃的“師父”變成了一位抗清志士虯髯客(《十葉野聞》)。第三個版本,呂四娘則是和一位道士學的劍術(《清季野史》)。

這些傳說越傳越奇,情節也愈來愈曲折,見諸於稗官野史,還被寫成了小說,拍成了電影電視,渲染得有聲有色。

迄今為止,史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則是,呂四娘刺殺雍正純屬子虛烏有。楊啟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書中,專門討論了此事,其觀點主要是:第一,呂留良案發後,呂氏一門不大可能有漏網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曾就“呂氏孤兒”一事,詢問負責此案的浙江總督李衛。當年七月,李衛就此奏復說,呂氏一門,不論男女老幼均已嚴行看管,連呂家的墓地也被嚴密監視起來。李衛是雍正的親信,而且向以善於偵緝聞名,不至於對雍正敷衍塞責,因此,呂氏後人恐無漏網的可能。第二,雍正死於圓明園,這裡雖然是一座離宮,但因為雍正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此居住,所以護衛森嚴,絕不可能像小說、電影中所描繪的,一個女子能飛簷走壁輕易潛入寢宮,砍去皇帝的頭。

“雍正被刺”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流行,也算事出有因:清廷以滿人統治,始終難以泯滅漢人的反抗之心,所以對滿洲皇室,不免摻雜某些民族情緒。而在清代皇帝中,雍正的名聲最差,在位期間社會上就廣泛流傳著其“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十項大罪”,因此,將他作為攻擊滿清統治的典型,是很合適的。在清初五大謎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位”、“雍正暴崩”、“乾隆身世”中,後三個都與雍正有關。人們出於“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心理,希望雍正不得好死。因此,也就有了這麼多不同版本的刺殺雍正的故事。

雍正死於“他殺”的說法均可以排除。那麼,他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史學工作者通過對清宮檔案的深入廣泛研究,普遍認為雍正死於丹藥中毒的可能性最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en3l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