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抗日名將孫立人為何入臺後被幽禁了33年?

抗日名將孫立人為何入臺後被幽禁了33年?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孫立人出任“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任總統”,當天任命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蔣介石在這時起用孫立人,是因為孫立人有親美的國際背景。希望通過孫立人改善國民黨破敗的國際形象,以求獲得美國的援助。同時,國民黨來臺之初陸軍戰鬥力衰敗,士氣低落,裝備極差,蔣介石安排當時在臺灣訓練新兵卓有成效的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兼臺灣省“保安司令”,意在提振陸軍能力。擔任“陸軍總司令”一年後,孫立人晉升為二級陸軍上將。

抗日名將孫立人為何入臺後被幽禁了33年?

孫立人在陸軍總司令任內,極力抵制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蔣經國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制度。美國政府對孫立人的期望甚高,同吳國楨一起被美方視為“一文一武之幹才”,有意加以培植。孫立人與美國關係向來引人矚目,美國有意“以孫取代蔣”主控臺灣的傳聞甚囂塵上。蔣介石早就把孫立人視為潛在對手,唯恐孫立人以美國為靠山,為美國所用,難以控制。於是,在1954年6月免去孫立人的“陸軍總司令”職務,給了個“總統府參軍長”的虛職。

罷免孫立人的事情沒有到此結束。一年後,臺灣當局以孫立人與其部屬郭廷亮發動“兵變”的陰謀活動有關為由,對孫立人施行看管偵訊。1955年8月,蔣介石下令成立了以陳誠為首的9人調查委員會,調查“孫立人案件”。調查委經過50多天的“調查取證”,公佈了1.6萬字的調查報告。同年10月31日,臺灣當局宣佈對孫立人的處理:“以孫立人久歷戎行,曾在對日抗戰期間作戰立功,且於案發之後,既能一再肫切陳述,自認咎責,深切痛悔。既經令準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特准自新,毋庸另行議處,由國防部隨時察考,以觀後效。”

孫立人

被免除一切軍政職務,接受“隨時察考、以觀後效”的孫立人,開始了長達33年的幽禁生活,成為國民黨高階將領中被軟禁時間僅次於張學良的人。臺灣當局為孫立人在臺中市向上路一段18號安排佔地495平方米的平房,派出6位便衣“照顧”,任何活動必須經上級批准。

在幽居的漫長日子裡,孫立人注重養生,定時起床、就寢,喜食水果、魚類及雜糧,堅持爬山、打網球等運動。每逢過節,孫立人都會來到神龕前,默默地為死去的部下焚香燒紙。同時許下兩個心願:一是回安徽老家探望父母墳冢;二是待“百年”之後歸葬廣州馬頭崗新1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與戰友“同冢長眠”。然而,孫立人的這兩個願望最終都沒有實現。

孫立人曾對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說:“我一生為國家犧牲、奉獻,在槍林彈雨中差點喪命,清白與榮譽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今天生命可以不要,但要公正與清白。”

由於孫立人本人的堅持,家屬和昔日部屬的爭取,得到一些民選“立委”的支援。在蔣經國去世後的1988年3月20日,“國防部長”鄭為元來到寓所拜訪孫立人,告訴他:“今後你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見任何想見的人。”昔日名將孫立人,終於盼來了失去了33年的自由!可是,原來英姿颯爽、叱吒風雲的將軍,已成為老態龍鍾的耄耋老人。

孫立人獲得了自由,他的舊屬熱烈地為他籌辦90大壽慶典活動。在孫立人90壽辰慶典那天,臺中市中正禮堂裡島內外賓客川流不息,李登輝特頒贈壽屏,“行政院長”俞國華及各級人物以壽聯、花籃致意。3000多位故舊和部下齊呼擁戴孫立人的口號,使這位失去自由時未落淚的老將軍感動得熱淚盈眶。90歲的孫立人還在期待著“政府應正式行文給我,並對國內外公佈我是無辜的,然後還給我應得的榮譽”。可是這份期待,直到他臨終時也未能實現!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在臺中病逝。

1955年,蔣介石炮製了“孫立人兵變案”,將曾經遠征印緬、戰功赫赫的抗戰名將孫立人囚禁了起來。本文依據上世紀90年代美國解密的有關檔案,重新解讀這一歷史事件。

拓展閱讀:蔣介石退臺時為何要“清除”良將孫立人將軍!

遠征緬甸 打出威名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安徽舒城人。1923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普度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弗吉尼亞軍事學院。1928年,孫立人學成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次年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在軍界嶄露頭角。

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首次進入緬甸,與盟軍一起對日作戰。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4月17日凌晨,日軍從南北兩處切斷了仁安羌公路,並在東、北、南3面設伏,將陸續撤退的英軍7000餘人包圍在仁安羌。4月17日黃昏,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到達賓河北岸,在距離渡口不遠處與日軍展開激戰,經過10多個小時激戰,於18日中午消滅賓河以北日軍,佔領渡口。19日清晨,一一三團在山炮、輕重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向賓河以南的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被圍英軍見援兵一到,也強行突圍,日軍被兩面夾擊在火海之中,潰不成軍。4月20日下午,孫立人率部收復仁安羌地區,救出被圍的7000餘名英軍。

被救的英軍官兵個個熱淚盈眶,向中國官兵豎起大姆指,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盟軍公認的唯一勝利,使盟軍不得不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此役是二戰中以少勝多最著名的範例,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2年5月,駐印英軍統領代表女王向孫立人頒發“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在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孫立人率領訓練有素的新三十八師和以後的新一軍,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北緬,與日軍5個精銳師團連續作戰17個月,所向披靡。孫立人入緬作戰後所創造的奇蹟,使他備受各國政要的關注和眾多盟軍將領的尊敬。

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給孫立人頒發豐功勳章。

二戰期間歐洲戰區盟軍最高統帥、戰後曾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也對孫立人頗為敬佩,1945年3月底,他電邀孫立人赴歐洲考察,希望結識孫立人這位中國傳奇式的將軍。

孫立人在歐洲訪問期間,二戰期間的風雲人物、四星上將巴頓將軍聽說孫立人要來拜訪他的司令部,立刻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熱情。他派一支摩托車小隊,在離司令部還有20英里遠的路口恭迎孫立人。臨別時,巴頓將軍將他所得到的戰利品---一枚德國十字勳章和一把手槍贈與孫立人。這對於指揮過百萬大軍且性情高傲的巴頓將軍來說,是極為少見的。

6月17日,孫立人應邀到英國訪問。在英國陸軍部,英國女王授予孫立人第二枚“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再次答謝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緬甸孟拱郊區援救英印軍第三師七十七旅的友情,表彰孫立人將軍在北緬橫掃日軍5個師團的卓越功勳。

6月23日,孫立人又應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邀請赴美訪問。

孫立人的歐美之行,在蔣介石看來是“大逆不道”,因而引起蔣介石的猜忌,為他以後的仕途埋下了禍根。

密謀倒蔣 頻頻試探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後退守臺灣。面對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開始積極尋找替代人選。

1949年2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莫成德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報告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力強、做事腳踏實地的人,不必聽命蔣介石,亦毋須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而專為臺灣謀福利。孫立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但其他條件卻甚合適”。艾奇遜當即指示,可與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也同意,則伺機向李宗仁提出以孫立人代替陳誠。

1949年5月,莫成德回國,向艾奇遜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由孫立人主持臺灣政局,以此作為向臺灣提供經濟援助的條件。

當時,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臘斯克與艾奇遜一樣,對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墮落、喪失民心深惡痛絕,一直積極推動倒蔣運動。1949年秋,他派莫瑞爾去探孫立人的底。孫立人見到莫瑞爾,大發牢騷,但始終沒有正面回答他的提問。

1949年12月,美國駐臺“大使館”代辦斯特朗和前美國駐臺北領事克倫茲抵臺。他們向孫立人明確表示:如果孫願意控制“國民政府”,美國將予以全力支援。孫立人婉拒。

然而,美國方面並沒有因為孫立人的冷淡而放棄努力。1949年底,蔣介石的心腹鄭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軍司令白吉爾對鄭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須任命一位新的臺灣省主席,否則他們將撤出臺灣。12月28日,白吉爾詰問臺駐美武官:為什麼“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沒有“充分的權力”?白吉爾還對蔣介石的密使說:必須兌現授予孫立人全權的諾言。

在美國國內各界緊鑼密鼓地倒蔣的同時,美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報處長韋龍比訪臺,聲稱:如蔣不願離臺,則不應干預行政,麥克阿瑟可以派人入臺相助。蔣介石斷然拒絕韋龍比的提議。

2月21日,麥克阿瑟竟然不與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去臺灣接孫立人。孫為了表示“清白”,請求陳誠核准。孫立人到東京會晤麥克阿瑟,麥希望他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並表示將盡力提供軍援。孫立人返臺後,向陳誠轉告了他在東京的情形。孫立人自以為這樣“透明”,可免遭蔣、陳的疑心。實際上,不去東京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麥克阿瑟以軍人的莽撞向蔣介石示威的時候,美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已分別擬定了《臺灣政變草案》和《臺灣可能的發展》。《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為指揮官,以“反共、保臺、聯美”為主旨,對蔣實行軟禁或放逐。《發展》則說:最近幾個月,各種報道均暗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同時剷除其親信。

在美方日趨明白地將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的感染下,孫立人也開始改變其曖昧的立場。1950年3月,美巡迴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遜報告說:“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隨後臘斯克於5月30日向艾奇遜提出長篇報告。報告中建議:應告知蔣介石,要他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臺灣獲託管後,即可宣佈撤消杜魯門1月5日決定不協防颱灣的宣告。這也表明美國國務院倒蔣態度日趨堅定明朗。

6月19日,美國國務院制定出一份在臺實施政變的機密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美國如要達成防衛臺灣的目的,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臺灣,將一切權力交給由美國確定的中國人領袖;(二)上述步驟完成後,美海軍駐防颱灣海域,以防止中共攻臺或臺灣“反攻”大陸;(三)如蔣抵制這一計劃,美國應派出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通知孫立人,如果他願意發動政變,則美國提供必要的軍援。

檔案顯示,實施此次計劃的密使為美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他被蔣介石稱為“我中國最良之友人”。1949年到1950年初,他為臺灣在杜魯門政府的禁令下購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馬功勞。

柯克尚未去臺灣,形勢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孫立人主動將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孫立人在信中提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但要求得到美國支援,至少是默許;他表示,一旦掌權,將制止腐敗,並在對付共產黨方面,更具彈性(即不強求反攻大陸)。

杜魯門當時雖未立即作出決定,但鑑於其一貫的反蔣態度,國務院並未覺得會有什麼出乎意料的決定,所以,艾奇遜等開始緊張地部署政變前的準備工作。1950年6月23日,臘斯克與胡適在紐約布拉薩大酒店會晤,並正式要求胡出面領導反共親美的自由派內閣以取代蔣,胡表示毫無興趣,還指責美國在盟友遭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不過,他認為蔣不宜再做“總統”。

據檔案顯示,美國務院擬定的政變日期是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並決定:在政變前,蔣介石“必須被解除權力”。然而,6月25日清晨,朝鮮戰爭爆發的訊息傳來,艾奇遜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美國的注意力將集中到朝鮮,而在朝鮮激戰的時候,是無法在一個並非沒有一點利用價值的“盟邦”發動政變的。蔣介石就這樣贏得了喘息之機!

時機成熟 炮製冤案

孫立人雖是良將,但並非“黃埔系”,且早年並未加入國民黨,因而始終都不為蔣介石完全信任。由於臺海危機情況,加上美國人的情面,蔣介石不得不重用孫立人以防衛臺灣,並利用他與美國的良好關係爭取美援。但在孫立人就任陸軍總司令的同時,蔣經國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已將特務網路滲透至陸軍總司令部,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訪問”臺北,約孫立人會面。孫立人對史蒂文森說,馬歇爾1946年對國民黨貪汙腐化、沒有效率、眾叛親離的批評“絕對正確”,他表示:“國軍”仍然是不錯的,亦有望“反攻”大陸,但其領導層不行,臺灣政府是一個充斥個人權力的老邁政權。孫立人的一番慷慨陳詞並沒有獲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諾,相反,卻為蔣經國的特務提供了“謀叛”的又一證據。

1954年6月24日,孫立人被調為“總統府”參軍長,實際上脫離了軍隊。同年12月,美臺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成為美國封鎖中、蘇的“環太平洋島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蔣介石不再擔心會因為清除個別親美異己人士而與美國決裂。於是,“久蓄異志”的孫立人已成為他可以隨時處置的俎上肉。

1955年5月25日,臺灣陸軍少校郭廷亮被捕,經審訊,他承認,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指使他在軍中聯絡了大批軍官,並派人偵察臺北陽明山西子灣、“總統”官邸等敏感地區的地形,企圖以武力實行“兵諫”。

5月28日上午,蔣介石召見孫立人,說:“你以後少跟政客們來往。”孫說:“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蔣說:“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雙方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6月6日,蔣介石在孫立人等人陪同下,前往屏東機場閱兵。閱兵後,立即產生流言,說有人企圖在現場發難,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以排除腐敗,鞏固臺灣。

8月20日,蔣介石下令成立以陳誠為首的“九人小組”調查孫立人。同時,為了向輿論、特別是美國輿論顯示公正,又下令成立監察院“五人小組”進行調查。1955年10月31日,臺灣“陸海軍軍事法庭”對孫立人作出判決。從此,孫立人被軟禁33年之久。這就是國民黨退臺初期轟動一時的“孫立人案”。

1988年3月20日,臺灣“國防部長”鄭為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告訴他:此後,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了。3月22日,郭廷亮發表宣告,說他當年是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的指使下誣陷孫立人的。

1990年11月19日,90高齡的孫立人,在“總算在死前親得以平反”的慰嘆中與世長辭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lkw3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