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臺兒莊戰役背後的故事 還原抗日名將湯恩伯

臺兒莊戰役背後的故事 還原抗日名將湯恩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釋出“終戰詔書”,八年抗戰終於勝利結束。但抗戰史的遮蔽與還原,卻才剛剛開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為中國首次對日大捷,關於臺兒莊戰役的誤讀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戰聲名遠揚,而另一位主要指揮官湯恩伯,雖功勳卓著,卻飽受誣責。

臺兒莊戰役背後的故事 還原抗日名將湯恩伯

這種誣責,主要來自李宗仁晚年所口述之回憶錄。李氏稱:臺兒莊戰役,在孫連仲部損失慘重,急需救援時,他“嚴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 夾擊敵軍, 三令五申之後, 湯軍團仍在姑婆山區逡巡不進。”以至李宗仁“訓誡湯軍團長說, 如再不聽軍令, 致誤戎機, 當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湯軍團才全師南下。然此時臺兒莊的守軍已傷亡殆盡。”後來,常有人視湯恩伯此舉為儲存實力,或畏敵避戰。

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任第20軍團軍團長,轄三個軍,總兵力7.2萬餘人,裝備精良。1938年3月中旬,蔣介石將第20軍團劃歸第五戰區,參戰臺兒莊。李宗仁給湯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師先頭之一部,應即開滕縣附近增援。”第4師隨即前往滕縣救援,在路上與日軍第63聯隊遭遇,激戰於龍山、虎山一帶。

至3月21日,李宗仁再次命令第20軍團“應集中主力於嶧縣東側及棗莊西北方焦山頭附近一帶山地,於3月24日拂曉全線開始進攻,務先擊破嶧、棗之敵,向臨城、沙溝兩地附近側擊……”第20軍團也遵令,參與嶧縣、棗莊等地反攻。顯然,作為中央軍的湯恩伯部對李宗仁的命令並無抗拒。

此後湯恩伯之所以未能立即開往臺兒莊支援孫連仲,乃是事出有因——湯若徑直南下,勢必將使所部陷入日軍夾擊,非獨不能支援孫連仲,反將牽累整個戰局。故湯恩伯採取迂迴戰術,消除臨沂方向的危險後,才南下臺兒莊。此即行政院所說,“湯軍團長恩伯指揮主力軍隊,迂迴棗嶧等處,側擊敵軍,獲取勝利之基礎。”可知李宗仁對湯恩伯的指責,乃是無中生有。

其實,真相極易明瞭。同屬桂系領袖之白崇禧,晚年在臺灣接受中研院訪談,曾明確言及:“湯恩伯司令用兵適宜,當敵攻擊臺兒莊之際,迅速抽調進攻嶧縣而逞膠著狀態之兵力,反包圍臺兒莊之敵人與孫連仲部相呼應,同時,並調關麟徵、周碞二部擊破敵人由臨沂派來解圍臺兒莊之沂州支隊,於任務完成後,仍回師臺兒莊,此為其用兵靈活、合適之處。”奈何在臺之白崇禧,其議論,遠不如迴歸大陸之李宗仁影響深遠。

臺兒莊戰役中,在湯恩伯與中央軍戰績被低估的同時,李宗仁和桂軍發揮的作用則被放大。臺兒莊戰役開始階段的滕縣保衛戰,參戰國軍為第2集團軍第122、124師,此為王銘章指揮的川軍。到了臨沂保衛戰,國軍方面為第40、59軍,這是龐炳勳、張自忠率領的西北軍。

在關鍵的臺兒莊保衛戰中,與日軍血戰的孫連仲所部第2集團軍,也屬西北軍。孫連仲4月5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連日激戰, 結果第27 師僅餘戰鬥員千餘人, 第31師千餘人, 第30師2千餘人,獨立第4旅2千餘人。負傷官兵之未退出者, 誓與陣地偕亡, 殺聲振天, 足寒敵膽……”戰後統計,第2集團軍傷亡2萬餘人,功勳卓著。

湯恩伯非但沒有瞧不起這些“雜牌軍”,反而主動與他們合作。如在滕縣失守後,湯恩伯即命參謀官找到張自忠、龐炳勳,“雙方確定了相互通訊聯絡的具體辦法,並決定由第二十軍團兵站支援龐、張兩軍步機槍子彈40萬發,以補充他們彈藥的不足。”湯恩伯與孫連仲的“裡應外合”,更是制勝關鍵。正如歷史學者韓信夫所言,“沒有孫集團軍在臺兒莊堅持陣地戰,便沒有臺兒莊的勝利;同樣,沒有湯軍團在臺兒莊側背的運動戰,也不可能有臺兒莊的勝利。它們在臺兒莊戰役中一守一攻,相輔相成。”

至於李宗仁所屬的桂軍,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廖磊的第21集團軍,奉命在津浦線南段一帶堅守,防備、監視日軍救援部隊。不過,在淮河北岸小勝日軍的,卻是于學忠的51軍,屬東北軍系統。綜上,對於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桂軍固有其功勞,但遠非主力。

戰後論功行賞,孫連仲、湯恩伯、馮安邦等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其他參戰將領,被授予四等寶鼎勳章、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勳章等,被授勳者無一人出自桂軍。顯然,將臺兒莊戰役貼上“桂系”標籤,是不符合史實的。

至於該役之捷的具體成色,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曾如此向蔣介石報告:“臺莊之捷,固由於我之將士用命,而亦由敵之不即增援;敵之不即增援,非其實力不足,一以留兵備俄,一以意見紛歧。”

【相關閱讀】

湯恩伯(1898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 ),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浙江金華武義人,黃埔系骨幹將領。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指揮所部在南口地區抗擊日軍進攻,予敵重創。10月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團長。翌年3月率部參加臺兒莊大捷。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31軍總司令,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1942年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皖豫邊區總司令。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戰役中所部潰敗,受撤職留任處分。國共內戰失敗後退守臺灣任臺北總統府戰略顧問。1953年任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但數月後被免職,後經友人協助,遷居東京都。

湯恩伯是少數日本人忌憚的抗日名將。他以南口戰役及臺兒莊大捷被稱為抗日鐵漢,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在因功晉升、統御大規模部隊後,數十萬成分複雜的軍隊單靠對河南省徵收糧餉,無力顧全軍紀,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幫助日本人佔領河南。有人認為河南人以水旱蝗湯恩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當時之四大災害,其中的湯恩伯就是湯恩伯;但也有人認為河南人民稱呼土匪為老湯恩伯,湯恩伯就是土匪的意思。依照湯恩伯的宿敵李宗仁在其回憶錄的暗示,湯恩伯軍隊的軍紀非常敗壞。據稱吳國楨親眼目睹湯恩伯吃空額、盜賣軍用汽油等行為。

湯恩伯在對中國共產黨的戰爭後期的表現只能用糟糕一詞來形容。這不僅加深了中共方面的宿怨,也令他最終失去蔣介石介石的青睞。因為戰爭狀況受限於大環境,湯恩伯屢戰屢敗、或不戰而敗。但湯恩伯唯效忠蔣介石,將國家財物及軍隊儘可能運往臺灣,對臺灣亦屬有功。長期副手陳大慶在臺灣當到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防部長,亦可見湯恩伯的資歷。

湯恩伯效忠蔣介石、蔣介石亦重用湯恩伯,湯恩伯推薦其恩師陳儀任浙江省主席,蔣介石照準。但陳儀見大局不利,屢次鼓吹湯恩伯投共,動輒罵湯恩伯不識時務。湯恩伯原不迴應,但終將陳投共心態告知蔣介石,原條件是保陳一命,但事情發展牽涉陳以往恩怨,且蔣介石欲殺雞警猴,陳儀又拒絕向蔣介石認錯,湯恩伯雖全力營救,但遭到蔣介石拒見,無法挽回,致陳儀被蔣介石槍斃,在到達臺灣前,他還背下了賣師求榮的罵名,並被免去了一切職務,湯恩伯仕途亦告終。

湯恩伯在抗戰中期晉升主政河南的一方大員,開始瘋狂擴軍,建立自己的派系,派系的主要將領有王仲廉,石覺,陳大慶,張雪中,當時和陳誠,胡宗南並稱黃埔系三大派系。由此引起蔣介石的猜忌,豫湘桂戰役遭到慘敗後,蔣介石就開始肢解他的派系,他的嫡系起家部隊13軍再也不讓湯恩伯指揮。

人物生平

1900年9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湯恩伯村

1912年入武義縣壺山國小讀書。

1916年高小畢業,入省立金華第七中學就讀。

1917年轉入浙江省體育專科學校學習。1918年與永康籍馬阿謙結婚。

1919年浙江體專畢業,留校任教。後入援閩浙軍講武堂學習。長子湯恩伯建元出生。

1920年講武堂畢業,任浙軍第1師排長,是陳儀的部下。浙軍潰敗後回鄉,任東皋警察所巡官。

1921年與武義鉅富之子童維梓東渡日本。

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學法科,主修政治經濟學。

1924年5月輟學,回國籌集求學經費。經陳儀保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8步兵科學習。

1926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教陳儀部第一師少校參謀。與王竟白結婚。

1927年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第19軍中校副團長,後任總司令部參謀處中校參謀,嗣後升任作戰科科長。

1928年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12月升任該校第七期第一總隊教育處少將教育長。在校期間著《步兵中隊(連)教練之研究》,博得蔣介石介石賞識

1929年任軍校軍官教育連副連長,連長,軍官教育團步兵營營長。1930年任中央軍校教導第二師第一旅少將旅長,部隊改編後任陸軍第四師副師長兼第十旅旅長。

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師中將師長。

1932年任國民革命軍第89師師長,後兼第四師師長。

1933年任剿共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回鄉祭祖,巧理糾紛後重修嶺下湯恩伯祖墳,蔣介石介石為其墓碑題詞中山發祥。

1934年初,率89師由江西進攻福建人民政府,1月13日攻入福州,2月任贛粵閩鄂剿共軍東路軍第五路

軍第十縱隊總指揮兼第四師師長,夏,接連擊敗紅軍,攻克蘇區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石城縣,11月,湯恩伯部陳大慶旅率先突入中央蘇區首都瑞金。

1935年任陸軍第十三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4月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

1936年兼任陝北剿共善後辦事處主任。率部駐綏遠省集寧縣,抗擊偽蒙勾結日偽進犯。

1937年8月任第七集團軍前敵總指揮,指揮所部第13軍在南口地區抗擊日軍進攻,予敵重創。9月任第20軍團軍團長兼第13軍軍長。10月在河北漳河南岸阻擊日軍,掩護河北國軍轉移。10月底率第13軍馳援晉綏第二戰區,參加子洪口戰役。

1938年3月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嘉獎,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6月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隨後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5月參加隨棗會戰。春夏兼任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教育長。年底參加冬季攻勢,斬獲頗豐。

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冬,任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主任兼邊區總司令、第31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1、2月間參加豫南會戰,重創日軍。會戰結束後,華北日軍對湯恩伯恩伯銜恨甚深,以湯恩伯恩伯部為天字第一號大敵。

1942年,河南發生大災,湯恩伯恩伯曾組織所部展開救災運動,賑濟糧食,收養災童,接濟學生

1943年,河南旱災、蝗災嚴重。湯恩伯恩伯再次發動所部節食救災,並發動軍民搶修黃泛堤防。2月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委員會幹事。

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戰役中潰敗。因為貴州方面的張發奎不斷告急,11月蔣介石介石調其出任黔桂邊區總司令。12月初獨山縣陷落,陪都震動,急調湯恩伯恩伯部孫元良29軍由四川入貴州解圍。

1945年3月任陸軍第3方面軍司令官,兼任滇黔戰區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桂柳會戰。4、5月份以一部參加湘西會戰。5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5-7月在廣西發動華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滬地區日軍受降。

1946年2月加上將銜,任京滬衛戍區總司令加上將銜。7月任陸軍副總司令兼兼南京警備司令。

1947年3月兼第1兵團司令官,率部參加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5月孟良崮戰役所部整編第74師被全殲。湯恩伯恩伯被撤職查辦。7月代理陸軍總司令

1948年8月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12月升任京滬警備總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奉蔣介石介石之命憑藉長江天險固守京滬杭地區。4—5月,所部主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的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中被殲,殘部潰退廈門,5月任國防部廈門指揮所主任。7月任金門縣廈門防衛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廈門分署主任。10月參與指揮金門戰役,月底由金門去臺灣,任臺灣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50年任臺北總統府戰略顧問。閒賦在家。

1953年一月率中國國民黨軍事代表團訪問日本。

1954年5月赴日本醫治胃病。6月29日在日本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去世,一說是被日本醫生謀殺。後軍銜被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7月15日,湯恩伯靈柩自殯儀館送往臺北縣南宮壺山下葬,何應欽、陳良、胡宗南、蔣經國為其送葬。後遷葬於五指山公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xd2g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