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 手下只有10個工兵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 手下只有10個工兵

我要說的是一盞馬燈,今天的人們大概只有走進博物館才能看到它了。馬燈:主體結構為鐵質,圓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燈罩,用鐵絲橫豎固定著。底座上有可擰開的蓋子,好灌煤油汽油,還有可以調大調小以及閉合的開關。這只是馬燈中的一種,形形色色的馬燈到底有多少種類,恐怕誰也難以理出個眉目。我說的只是我在崑崙山下某部隊的軍史展覽館看到的一種馬燈,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將軍掛在崑崙橋頭的那盞馬燈。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 手下只有10個工兵

慕生忠將軍被後人稱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動請纓,率領一支隊伍苦戰7個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築起了2000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呢?只有10個工兵的工程連,加上臨時徵來的2000個民工,1200把鐵鍬,1200把洋鎬,300公斤炸藥,10輛大卡車。這就是將軍的隊伍和全部家當。如果把他修築青藏公路比作一本書,那麼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盞馬燈,充其量只是這部書裡的一個標點符號。2009年7月,我在崑崙山下某部隊的軍史展覽室裡看到這盞馬燈時,它渾身鏽跡斑斑,底座也有幾處凹陷。但是我仍然確信,一旦點燃燈捻,它還會光芒四射,猶如翅膀變換著各種光波的姿勢,照亮在當年的築路工地上……

將軍踏上修路征程前,特別到西寧東大街一個回民小店買了這盞舊式馬燈。那個年代,不要說電燈,手裡攥個手電筒也是奢侈品。將軍說這盞馬燈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裡看得見大家幹活,幹活的人也能看見他。領導和群眾不分離,才能互相吸取溫暖的力量。深夜將軍休息了,馬燈就掛在他的帳篷外面,燦燦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顆不眠的星星。

新築成的公路在亙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薩延展。修路進入崑崙山不久,一道無法通過的斷崖擋住了築路隊伍前行的腳步。此處是達布增河和舒果勒河匯流後的出口,公路必經的地方。只見洶湧澎湃的激流,順著山勢直瀉而下,蹦躥出數尺高的排空巨浪,在兩道石崖中間削出一條深不可測、上面寬約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聲發出撕人心肺的吼聲。架橋,必須在石谷上架一座橋,公路才可以跨過這道險崖!

作難的是,沒有架橋的木料(那個年代使用水泥對於他們太困難了)和裝置。工具倒好說,鐵鍬、十字鎬和炸藥,雖然簡陋,總能作為。最要命的是用什麼架橋?築路隊從蘭州帶來的一些紅松木和雜木最長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寬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對岸。將軍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們也必須在3天內拿下它!

那一夜,星月全無,崑崙山的夜色很黑,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還變了臉,不緊不慢的雪花在風裡不安分地旋飛著,天地間一片混沌。沒有電,掛在臨時軍用帳篷裡的那盞馬燈,已經添過3次油了,將軍主持召開的“神仙會”還在熱熱火火地進行著。戰士、民工、技術員……你獻計,他送策,一個又一個閃亮著普通人智慧的架橋方案,早就超過了馬燈光焰的亮度。“神仙會”還遲遲沒有結束。將軍說:“我們要拿出最省錢最能解我們燃眉之急的架橋方案,獻給為難我們的崑崙山神……”

第3天,這樣一架橋就穩穩妥妥地飛跨在天涯岸上:在兩岸斜坡的石壁上,各鑿出一塊與橋面同樣寬的平臺,再給每個平臺上鑿出5個石窩,栽起5根木樁做頂柱。這樣,頂柱上端就離開岸邊1.5米左右,兩邊相加3米,原先9米寬的溝岸經過這一番炮製就縮短了3米,變成6米。然後,在立柱與岸壁之間的夾角里填滿石頭。9米長的松木就寬寬綽綽地搭在上面了。

這座橋誕生於1954年7月的一個黎明,慕生忠將軍興奮之極等不得天亮,他就舉著馬燈指揮一輛大卡車穩穩當當地過了橋。隨後,他將馬燈掛在橋頭,用隨身帶的鋼筆在一頁硬紙殼上寫下3個字:天涯橋。那張硬紙殼在橋頭貼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夜裡將軍讓人把馬燈掛在那裡照亮3個字。他在昭示什麼還是在炫耀什麼?沒有人去問他,他也不說。

兩年後,陳毅元帥率領中央慰問團進藏參加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路過天涯橋。他聽了慕生忠修橋的事情後,連說“神”!最後他給這座橋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勢已經成為過去,我看就叫‘崑崙橋’吧!”

“崑崙橋”這3個字至今還刻在這座橋的橋頭。據說,這3個字亦出自慕生忠將軍之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n7d7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