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內蒙古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東漢永初元年刻石

內蒙古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東漢永初元年刻石

近日,在內蒙古開展的全區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組在阿拉善盟博物館登記一件國內罕見、史料價值極高的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刻石與拓片。文物考古專家根據刻石題記的年號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為東漢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時期,碑刻寫於“永初元年”(107年),碑刻為東漢時期西北駐軍所刻,文字內容有“漢武帝”“北置朔方,西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列郡塞,西界張掖居延”“王莽之亂”“更於郡之北山沙之外造烽燧”“永初元年””“勒石記焉”等20行,約一百餘字,屬於東漢時期在沙漠彰顯漢威的勒石記功碑刻。

內蒙古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東漢永初元年刻石

據阿拉善盟考古專家介紹,1986年,文物工作者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通湖山,發現這塊長1.2米、寬1米的長方形石版,並及時拓片後運回阿拉善盟博物館。由於秦漢石刻極為罕見,先後有內蒙古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研究、釋讀,認為該刻石與拓片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第一,此東漢刻石在我國秦漢刻石中具有特殊價值。該區域為東漢時期武威郡西部邊界張掖居延屬國的轄區,匈奴隔漢長城與居延屬國對峙,漢代經過王莽之亂後,到東漢時期防禦力量及西北少數民族內遷居延屬國的變化情況,通過石刻文可以瞭解。文物普查發現的漢代西北邊塞石刻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第二,對研究漢代書法藝術的變化具有重大意義。內蒙古阿拉善通湖山東漢刻石,字型為隸書,屬於邊關普通人士的書法,已經出現由隸書向楷書的變化,刻石見證了東漢書法藝術發展變化情況。

第三,刻石見證了東漢西北地區長城邊塞修築情況,其中的“居延烽燧”一直較好保持至今。

這部東漢石刻現藏阿拉善盟博物館,為“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wy6y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