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齊世英檢討郭鬆齡討奉失敗 自恃實力缺全盤考慮

齊世英檢討郭鬆齡討奉失敗 自恃實力缺全盤考慮

郭先生回師東北,本有成功之希望,但終歸失敗,分析其原因,要為下述數點:

齊世英檢討郭鬆齡討奉失敗 自恃實力缺全盤考慮

1物質上。我們起事後,奉天的補給斷了,錢也沒有了,軍隊從關內僅帶些彈藥、服裝等配備出關。剛巧,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官兵服裝不夠,有些穿的非常單薄,影響士氣頗大。

2精神上。軍官與郭有相當關係,才跟郭走,但有些總覺得郭是造反,所以士氣一直不盛。至錦州後,問題越趨複雜,困難越多,行軍就慢了下來(士氣好,每天可走五六十里甚至七八十里,由於士氣差,有些只走二三十里)。而張學良的招撫也發生了作用,張說:“能打垮我們,也能把日本軍隊打垮嗎?”有些軍人與張不無關係,軍心終於動搖。至於少數日本炮兵偽裝冒充奉軍,影響本來不大,可是對那些沒頭腦的軍人還是起了嚇唬的作用。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的時候,郭先生曾反覆地說著:“打不上去!打不上去!”我猜想郭可能知道軍心有變,情形不對,但不對到什麼程度,沒有把握,最後終於出走。假如當時軍中將領能與郭先生同心同德,勇往直前,日本也許抵擋不了(郭先生的軍事佈置我不清楚,當時我曾建議由遼陽或鐵嶺迂迴取瀋陽,此與蔣先生北伐時繞道濟南撇開日軍的情形相似),而日本也知道我們會承認他們在東北的權益,因為這不是短期內所能排斥掉的,所以在我們進入二十華里的限制內,日本並未開火。又假如我們當時能再持續一兩天,待馮軍進入天津,我們有了後援,縱使兵暫緩進入瀋陽,我們還有與日本妥協的時間和可能性,那也許我們還有勝利希望。但因瞬息萬變,陰錯陽差,郭先生終於走了,失敗的命運也終無法挽回。

3聯絡上。李景林本來是合作的,郭沒有料到他的態度會變,結果使郭與馮的交通中斷,形成孤軍,沒有後方,終難維持長久。郭曾派人去聯絡吳俊陞,而吳終被張作霖拉回去,闞朝璽曾派人來,而郭卻瞧不起他,這兩人都沒有聯絡好,實在是一大失策。

留在瀋陽的兩部分隊伍——北大營的學生教導隊與東山咀子的軍官教育班,也都沒有聯絡好,結果他們沒動,假如當時他們能夠響應,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日本要袒張,也將無從袒護起。

4外交上。郭先生個人對日本非常厭惡,我們幾次跟日本軍人接觸,郭也曾派蔡多祥至日本(事後我曾想:派蔡赴日實非適當人選,蓋蔡過分忠厚,與日又無淵源。若派殷汝耕或林長民,或兩人同去,情形可能會好些),但所講的話,都非常鄭重。我首當外交之衝,郭未曾表示對日妥協,我也未曾做此建議。郭是愛國的,他只肯承認日本在東北的既得利益(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從沒想到給予進一步的承諾,他絕不肯出賣權益以謀求對日本的妥協。

而日本軍人覺得:我們與馮玉祥聯絡,馮是赤化危險分子,我們亦然,若進瀋陽,總不如張作霖易與,能幫張還是幫張。我想,日本與張交往歷有年所,他們雙方關係密切,任何人都不如張更親日。日本助張,終成為勝敗之重要因素。

5思想上。奉天一般的物質生活,除比不上中國其他大都市外,較普通省份要優裕,學校開辦得早,從清末以來就特別注意新式教育。但卻缺乏南方的革命精神,保守消極,毫無思想,有開荒精神,缺文化基礎。郭在奉軍中是張的部將、新派的領袖,與老一輩的合不來,處境頗苦,更不能表露改革意見。當時軍中充塞著軍閥思想,只知服從命令,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哪懂積極作為?所以當他開始回師壯舉的時候,除了少數高階知識分子贊同外,餘皆莫名其妙,在思想上根本無法接受。我想這是導致郭失敗最重大的原因。

綜合上述的因素,加上郭當時身體不好,能為他籌劃者又不多(他跟我談得來,也相信我,但因他忙,入關後未討論過全盤大計,都是臨時有事商量而已),一個人考慮、籌劃終難完美。有欠周詳之處自然難免。事後回想郭似有力取而鬥智次之的味道。故終免不了失敗之厄運。

事情雖然失敗了,但對東北卻產生了相當的影響。郭先生不進關的主張,引起了不少的同情,以後王永江省長的辭職就是一例。據說回師戰起的時候,張作霖同意以後不再進關,及後張又入關,王遂辭職,張對他也無可奈何。而此舉不僅關係奉系內部的離心離德,就是以後張死日本之手、奉系沒落、東北知識分子排日以及日本以此為藉口發動九一八事變等,也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yoek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