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唯一的兒子得了花柳病 慈禧太后負什麼責任?

唯一的兒子得了花柳病 慈禧太后負什麼責任?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生於1835年。1852年,17 歲時以秀女入宮,稍後晉升為蘭貴人,再後被冊封為懿貴妃。1856年,懿貴妃為咸豐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母以子貴。這個年輕的女人自然在宮中漸漸得寵,地位漸漸高升、漸漸鞏固。這是中國傳統社會誰也沒有辦法的“羨慕忌妒恨”。

唯一的兒子得了花柳病 慈禧太后負什麼責任?

蘭貴人是幸運的,因為風流的咸豐帝畢竟讓她懷上了龍種,而且是唯一的。當這個小皇子出生的時候,蘭貴人剛剛21 歲,她的夫君也不過25歲。這段時光應該是她一生中最為快樂、最為得意、最無憂無慮的日子。

咸豐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也是至此唯一被趕出京城的帝王。流亡中咸豐帝依然不忘美女美酒,心力交瘁與體能大量消耗,終於使這個“苦命天子”在1861年8 月22 日一命嗚呼,撒手人寰,年僅30 歲。

咸豐帝在生命垂危之際做了兩項政治安排:一是立6歲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加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所謂顧命八大臣。至於那個小皇帝載淳,就是當年的蘭貴人,現在的懿貴妃那拉氏的親生子,也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咸豐帝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懿貴妃很快被小皇兒尊為皇太后。年輕的皇太后變成了西太后,和另一位年輕的東太后一起掌管著這個國家,而這個小皇兒,是她們生命的全部希望。

顧命八大臣對清廷是忠誠的,對小皇帝也是盡心的,只是他們似乎受傳統影響太深,不太瞧得起這兩個年輕寡婦。特別是肅順,自以為是咸豐帝的寵臣,飛揚跋扈,據說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權力,在咸豐帝在世時就建議除掉懿貴妃;在咸豐帝去世後,甚至計劃僱用武士圖謀兵變,誅殺懿貴妃。懿貴妃與八大臣特別是肅順之間,已經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態勢,勢不兩立,必有一死。按理說,肅順可以輕而易舉制服懿貴妃,但他可能太輕敵了,太不把這個年輕寡婦當回事了。他根本想不到,這個年輕寡婦聯絡上不被咸豐帝信任的六皇叔恭親王,他們聯手之後幾乎沒有怎樣費勁就將八大臣一網打盡,將肅順處死。從此,大清國的政治權力就落入這對叔嫂手中。懿貴妃——此時已被尊稱為皇太后擁有最終權力,六皇叔以議政王身份兼管軍機處,掌握著大清國日常事務的實際權力。從此開始,朝廷在恭親王的建議下,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了洋務新政,大清國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一片生機。

大清國的新氣象是恭親王主持的結果。不過如是說來,重用恭親王,那可是慈禧太后的眼力和大度。而且,慈禧太后不僅重用恭親王,而且大膽起用漢大臣,使大清政治氣象為之一新。從1860年開始,中國確實步入一個恢復、重振的軌道,正史中的所謂“同光中興”固然有御用史學的誇張和修飾,但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經過30多年的和平發展,確實使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軍事力量特別是北洋海軍組建成軍,意味著一個比較強大的中國似乎又要在東方崛起了。10 多年的時間一晃而過。1872年,同治帝17 歲了,長大成人了,也應該親政了。慈禧太后在經過這些年的勤勞,也準備撤簾歸政,頤養天年,歇歇肩了。然而遺憾的是,僅僅3年時間,慈禧太后的這個獨生子,咸豐帝唯一的龍種同治帝竟然於1875 年一命嗚呼,英年早逝,滿打滿算還不到20週歲。

這一年,慈禧太后年四十,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兩種不幸都被慈禧太后遇到了。這真是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無論多少榮華富貴也無法抵償的。慈禧太后是個不幸的女人,也是個不幸的母親,而且如果往更深層說,她還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咸豐帝死得太早,年幼的皇子失去了父愛,顯得可憐,這都是慈禧皇太后縱容嬌慣同治帝的理由。在同治帝從幼年到青年的全部歷史中,慈禧太后更多時候採用的是一個年輕寡婦對獨子的溺愛、縱容和聽之任之,使小皇帝在很小年齡就結識了許多不三不四的壞孩子,比如宮中的太監,小皇帝在這些佞臣宵小誘惑下不走正道,整日裡嬉戲遊宴,耽溺男寵,甚至常常在幾個小太監悄悄陪伴下溜出皇宮,微服冶遊,整夜在南城琉璃廠、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園酒肆、青樓妓院、花街柳巷盤桓,狎邪淫樂,流連忘返,漸漸走上墮落之路,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時方才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回宮中,以致有時召見軍機大臣時還處在醉酒狀態,言語失次,且偶爾不知不覺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不堪入耳。常在河邊走,不能不溼鞋。

天長日久,也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同治帝終於感染上那種不潔之病。死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洞見腰腎而死。或曰梅毒,或曰疥瘡,當然官方文書說是天花。天花,是清代皇帝多次遇到過的病,比較好聽。《清朝野史大觀》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了清代皇帝的“脈案檔簿”,其中《同治進藥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從生病到死去前後36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診治的情況。御醫記錄的同治帝發病第一天時的症狀是:溼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gze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