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中國反盜墓史 古人如何保持墓穴的安全?

中國反盜墓史 古人如何保持墓穴的安全?

隨著私有制度的產生,人類逐漸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殉葬、陪葬制度開始產生。在早期奴隸社會,陪葬品大多是陶瓷、奴隸等不值錢的玩意。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陪葬品越來越多,價值也越來越高。於是盜墓這個職業應運而生。針對此,古人也苦下心思增強墓地的隱蔽性和安全性。

中國反盜墓史 古人如何保持墓穴的安全?

設“疑冢”是防盜墓的最普通手段,也就是刻意隱藏墓址,或者虛虛實實設一大堆墓。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三國時的曹操。曹操生前曾設“摸金校尉”官職專門盜墓。相傳,曹操深知自己死後也有被盜墓的風險,因此特在河北臨漳、磁縣等地設“七十二疑冢”迷惑盜墓賊。

南京民間傳說,朱元璋死後也設過“疑冢”。朱洪武下葬當天,南京十三座城門同時出棺材,讓人搞不清哪個棺材裡才是朱元璋屍首,自然也無法弄清朱元璋葬在哪裡。專家認為,所謂朱元璋“十三個城門出棺材”只是民間的臆想和杜撰,朱元璋的確葬在明孝陵,這沒有疑義。不過,這個傳說也反映了設“疑冢”、“虛冢”在古代是較為流行的做法。

南北朝時期,很多貴族還採取一種“潛埋虛葬”的方法來反盜墓。也就是公開地葬在一個地方,這個墓裡有很多陪葬品,這叫做“虛葬”。但墓主人的遺骸並不在那裡,而是埋在另一個更加神祕的地方,這叫做“潛埋”。

防盜墓之設“機關”

放出“疑冢”的煙幕彈,只是防盜墓的初級手段。如果精明的盜墓賊找到了真正的墓址,那該怎麼辦?其實,古人也非常重視墓葬本身的防盜掘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用石材來砌築墓室,使得墓室無比堅固,外人無法“入侵”。前幾年,南京在發掘南唐二陵3號墓,也即是李煜皇后大周后的懿陵時就發現,此墓雖然是磚砌,但頂部有一層防盜石板,形成一非常壯觀的“巨石陣”。“巨石陣”平面呈長方形,由17塊石板組成。石板與石板之間,通過溝槽和榫卯緊緊地咬合在一起。

在河北、山東及江蘇徐州等地的漢墓,常常在山崖開鑿洞穴作為墓室,這種“崖墓”比石頭墓更加堅固,更不容易被盜。這種墓就藏在石頭山裡,營造起來要花費幾年甚至十幾年,動用成千上萬的民工,入口處和通道里有大型條石,也就是塞石,重達數噸。門上有縫隙的地方,用“鐵液”澆築。在古代,沒有先進工具的前提下,盜賊不管從哪個方向,都難以進入。

防盜墓之設“陷阱”

為了防盜墓,古人還在墓葬的形制上動腦筋,設“陷阱”,誘使盜墓賊上當。最為典型的是“積沙墓”。這是因為沙子有流動性,在墓道和墓坑上方填埋沙子,一旦有盜墓賊盜挖墓道或墓坑,沙子就會自動將盜挖者掩埋,從而保護了墓葬安全。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在泰州、南通等地還流行一種“澆漿墓”。這種墓最早出現於元代,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漿等材質攪拌成的“膠漿”,經層層夯打築成。墓裡面有時還會放中藥來保護屍體。澆漿墓形制特殊,與一般古墓葬相比,不易開啟。有些儲存好的澆漿墓,不僅隨葬品全部安全存放在棺材裡,墓主人屍骨也完好儲存,不容易腐爛。在泰州出土的澆漿墓中,常常可以看到完整的明代服飾,屍體甚至還保持彈性,也都是因為澆漿墓不容易被盜、密閉性極好的緣故。

此外,在很多小說中,我們可以還可以見到大量離奇的機關和迷宮那麼這些到底存在嗎?

自動發射弓箭?在盜墓小說甚至古籍文獻中,都記載了古墓中種種防盜墓的機關,是真實存在嗎?《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內部有“機弩矢”,自動發射的弓箭,盜墓者一接近就會中箭。其實,這種所謂的“機關”在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現實中也不可能存在,因為箭是金屬,時間長了就鏽蝕,無法使用。

以水銀防盜墓?《史記》還有另一個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這一設計,一方面是為了體現秦始皇“天人合一”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利用水銀揮發劇毒的特性進行防盜。這個設計目前還無法得到證實,但秦始皇陵墓的封土的確可能有大量水銀的存在。

“墓火”燒偷盜者?在一些盜墓小說中還提到,很多盜墓賊一開啟古墓,便發生大火,被燒死、燒傷。這種所謂的“墓火”、“伏火”可能並不是有意為之的防盜設計。眾所周知,墓裡面埋藏有各種各樣的有機物,經長時間埋藏會產生一種可燃氣體——沼氣。盜墓者提燈而入,沼氣一遇明火,就會發生爆炸或者火災。的確具備了一定防盜功能。

但是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盜墓措施並不能完全杜絕盜墓賊盜取古墓,最終也造成了現代“十墓九空”的現象。

標籤: 墓穴 盜墓 古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vx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