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王昭君的和親為什麼是續親?王昭君續親的作用

王昭君的和親為什麼是續親?王昭君續親的作用

昭君出塞那年,本應是建昭六年(前33年),由於昭君出塞在漢匈關係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漢元帝下令改元,將建昭六年改為竟寧元年。漢元帝的詔書說:“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嚮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陲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應劭對“竟寧”的含義作了解釋:“呼韓邪單于願保塞,邊竟(境)得以安寧,故以冠元也。”

王昭君的和親為什麼是續親?王昭君續親的作用

呼韓邪單于得到昭君,上書漢朝,表示“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又號王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對“寧胡”作了這樣的註釋:“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從這兩個舉動來看,呼韓邪單于是具有政治頭腦的,他完全清楚大漢王朝需要什麼。昭君到了塞外,親手教匈奴婦女紡紗織布,縫衣繡花,播種百穀。她也學穿胡服,學吃胡餐,學說胡語,學唱胡歌。

王昭君和呼韓邪結合後,生一男孩,取名伊屠智牙師,後來當上了匈奴的右日逐王,東漢光武帝時被匈奴單于所殺。《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智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牙師。智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智牙師被殺這一事件對匈奴上層影響很大,“比見智牙師被誅,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當立;以子言之,我前單于長子,我當立。’遂內懷猜懼,庭會稀闊”。

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夏,呼韓邪單于死,王昭君悲痛不已,“上書求歸”長安,漢成帝則敕令她“從胡俗”。昭君只好忍受“子蒸其母”的委屈,再次嫁給了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前3l一前20年)。王昭君和復株累單于年齡相當,感情融洽,生下兩女,大女兒名雲,嫁給右骨都侯須卜當,所以,雲又被稱為“須卜居次”(匈奴把公主稱為居次)。王莽攝政時,為了取悅太后,曾於平帝元始二年(2年)讓匈奴單于遣須卜居次“入侍”太后。小女兒的名字不詳,只知她嫁給當於氏,人們習慣地稱她為“當於居次”。雲生一子名奢,後來當了匈奴的大且渠(官名),小女兒生下一子即醯櫝王。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單于死,昭君從此寡居,當時約三十三四歲。

由於王昭君接續在漢匈和親歷史,鞏固了漢匈之間的關係。從昭君出塞的竟寧元年開始到王莽篡漢建新的四十年時間裡,漢匈雙方沒有發生過任何戰爭,而且匈奴前往長安朝拜漢庭。,加強雙方聯絡。比如,建始二年(前30年),匈奴單于派其子右致盧兒王入侍,實際上,幾乎就是主動擔任了人質的角色。河平元年(前28年),匈奴單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人向漢奉獻,雖然奉獻的是什麼,數量多少沒有留下記載,但是,以“奉獻”之名朝拜,說明是對漢庭臣服的。河平二年(前27年),匈奴單于派遣使者朝貢,並上書漢成帝,表示親自到漢朝拜。河平四年(前25年)正月,復株累單于親自到長安朝拜,漢對其“加賜錦繡繒帛二萬匹,絮二萬斤,它如竟寧時”。按照慣例,“單于朝,從名王以下及從者二百餘人”。二月,迴歸匈奴。

鴻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丈夫復株累單于病死,搜諧若韞單于繼立,“遣子左祝都韓王朐留斯侯入侍”。綏和元年(前8年)冬,車牙若鞔單于死,烏珠留凝單于(前8年一13年)即位,也派其子訪問漢朝。郎將夏侯藩、副校尉韓容出使匈奴。綏和二年(前7年)七月,單于再次派其子朝拜漢帝。 建平二年(前5年),烏孫王懾於匈奴的強勢,讓兒子到匈奴作人質,漢派使者責備匈奴單于,令其歸還烏孫質子,匈奴就服從了。從表面來看,上述僅是匈奴單于及其兒子到長安朝獻,但這恰恰說明,匈奴對漢具有很強的隸屬關係,匈奴已由過去與漢的直接對立變成漢的藩屬,這有利於中華民族的鞏固及團結。而這種關係的形成的階段,正是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時間,並且她的兩位丈夫都是匈奴單于,王昭君無疑在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這正如翦伯贊所說的那樣:“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王昭君出塞後,曾兩次和匈奴單于結合,生兒育女。她的後代,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友好而奔波。王莽執政時,由於採取瞭如改“匈奴單于璽”為“匈奴單于章”等錯誤政策,漢匈關係頓變緊張。這時昭君女兒雲、女婿當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始建國五年(13年),烏珠留若鞔單于死,昭君女婿匈奴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掌權,雲“常欲與中國和親,又素與鹹厚善”,便擁立親漢的鹹為單于——烏累若鞔單于(13—18年),以此維護並發展與漢的隸屬關係。此後,雲和當一方面極力“勸咸和親”,另一方面又派人到西河“制虜塞下”告訴塞吏想見和親侯王昭君的侄子王歙。王莽派王歙和歙弟王颯出使匈奴,祝賀單于新立,賜給單于黃金、衣被和錦帛等物品。

天鳳五年(18年),王昭君的親屬到了長安,王莽冊封當為須卜單于,還準備派出大部隊到匈奴輔立,因當病死,這次扶植計劃沒有成功。不久,王莽以其庶女嫁給王昭君的外孫奢,將奢的爵位由侯晉升為公吲,並想出兵擁立奢為匈奴單于,因王莽被殺,這一計劃也沒能落實。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由於王莽民族政策的失誤導致了漢匈關係的緊張,但是,雙方始終未曾發生大戰,而且使臣往來仍絡繹不絕,這與王昭君的後裔和親屬的積極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昭君出塞不僅自己為漢匈友好做出了貢獻,而且她所播下的漢匈友好的種子已紮根發芽,開花結果。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有與王昭君同時期的詩人焦延壽寫詩讚成和親,頌揚昭君,詩曰:“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見《四部備要·子部》易林卷十二第四頁)。由王昭君以及她之前的諸多和親公主開闢的和親之路,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經濟往來之路,民族團結融合之路,是通往繁榮的道路,應該一直走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wwmm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