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山西新軍抗戰紀實 董天知和麾下的決死第三縱隊

山西新軍抗戰紀實 董天知和麾下的決死第三縱隊

“同志們要記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盞明路燈,董政治委員為求解放而犧牲,哎呀呀……”如果你去河南滎陽,也許還會聽到那裡的老人唱這首悲愴有力的民謠。歌詞中唱到的董政治委員就是祖籍滎陽犧牲于山西太行山區的革命英烈、原八路軍決死第三縱隊政委董天知。

山西新軍抗戰紀實 董天知和麾下的決死第三縱隊

董天知,原名董亮(一說董大文),曾用名董旭生。董天知並不是他的本名,關於“天知”名字的來源,據說在革命時期,他曾被捕入獄,敵人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出獄後,大家都叫他“董天知”了。

董天知是在閻錫山身邊的公開的共產黨員,他組織的抗日部隊,後來成為“百團大戰”的主力軍;他曾在半年內帶著決死第三縱隊“大小經過150戰,先後擊潰敵人3萬餘人,斃敵2000餘人”,日本人揚言“誰能抓住董天知,賞兩萬大洋”。

他是一個進步青年

董天知1911年3月(一說其生於1912年4月)出生在滎陽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教書先生,在當地頗有名望。董天知姐弟5人,他排行第二。6歲入滎陽私立煦新國小讀書,成績優異。他天真活潑,愛好文體活動,經常唱的一首歌是:“黃族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著先鞭!”

1922年夏季,他報考滎陽縣立高等國小,名列榜首。在校期間,他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講演會和文藝宣傳活動,投入學校組織的禁毒鬥爭。高小畢業後,讀了一年私塾。後因家裡生活困難,他不得不輟學。在家一面自學,一面幫助母親幹活,甚至推著獨輪車去賣菜、賣鹽。

1927年,董天知在大姐幫助下,考入位於開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期間,他結識了大姐的同學胡云峰(又名胡士青)和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在彭湃革命思想影響下,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在這裡,董天知如飢似渴地閱讀了《新青年》《嚮導》《創造》《北斗》以及魯迅的《吶喊》、郭沫若的《女神》等進步書刊,思想進步很快。接著,他積極參加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集會、罷課、遊行活動,也因此終被學校開除。

1929年5月,董天知離開河南去北平考入弘達學院,並很快結識了山西旅京學生中的共產黨員郝德青、張衡宇等。不久,經過他們介紹,董天知便參加了由山西共產黨員李舜琴、肖鎮卿等人組織的黨的外圍組織“鏖爾(OUR,我們的)讀書會”。這個讀書會的任務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進步青年閱讀和研究馬列著作,出版不定期的刊物,祕密編寫、散發抗日反蔣的傳單。

第二年,董天知在弘達學院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任學院團支部委員,並參加共青團北平市委工作。他在學校積極追求革命真理,成為進步青年;在讀書會裡,他認真閱讀和研究馬列著作,確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

他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1931年,河北省委遭受大破壞。7月13日,董天知去一個祕密機關開會,因事先未得到該機關已遭破壞的訊息,一到那裡就碰上“蹲坑”的偵探而被捕,關押在東北憲兵司令看守所。

董天知被捕後,敵人嚴刑拷打,嚴重地摧殘了他的身軀,敵人甚至還使出了美人計,但始終動搖不了他堅定的革命意志。在敵人的法庭上,董天知和叛徒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使敵人一無所獲。於是,敵人僅僅憑著叛徒的指證,判處他有期徒刑5年。同年9月,董天知與其他被判刑的同志薄一波、殷鑑、安子文、楊獻珍、劉瀾濤等幾十人一起被移往北平草嵐子監獄(因設在草嵐子衚衕而得名,後改為北平軍人反省院)。董天知能言善辯,是個出色的演講家,經常被推舉為“司皮克”(英語SPEAK,發言代表),代表同志們和監獄方談判,他機智靈活、語言尖銳,常把敵人駁斥得無言以對。在獄中,董天知和其他同志的革命熱情並沒有消減。他們在獄中成立了黨支部,書記先後由孔祥禎、殷鑑、薄一波和趙博擔任。董天知在這裡擔任團支部書記,積極做好團員和青年的工作。從此,他一面堅持同敵人作鬥爭,一面把監獄作為學習馬列主義和科學知識的課堂。漫長的鐵窗生涯把董天知錘鍊成了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1933年冬,為了反抗獄方虐待政治犯,黨支部領導難友開展絕食鬥爭,這時董天知正身染重病,組織上決定他不參加絕食。他堅定地說:“一個人生命事小,政治影響事大”,毅然與難友一起參加絕食鬥爭。到了第七天,敵人終於震動了。國民黨當局派專人匆忙趕來監獄,要求談判,並表示絕食者的要求可以滿足,請大家復食。絕食鬥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難友們開始復食時,董天知已經氣息奄奄了。

1936年春,劉少奇化名“胡服”,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天津主持北方局的工作,同年9月,薄一波、楊獻珍、董天知等幾十名同志分批被營救出獄。

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革命者

1936年10月,中共北方局成立中共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薄一波、董天知等作為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先遣隊到了山西,通過公開的方式,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層統一戰線。

實際上,他們此行是受閻錫山的邀請。

1932年,閻錫山東山再起,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1935年,侵華日軍策劃的華北“自治運動”,將山西納入到了“侵略華北之計劃”,亡國亡省的危險就在眼前。

對於共產黨,以閻錫山的本性而言,是絕對敵視的。但是,此時共產黨所倡導的援綏抗日、實行對日武裝作戰的主張,與閻錫山保衛晉綏的目標有共同之處。於是,閻錫山想出了一條“變通”的策略:借用共產黨的進步措施和主張,打著晉綏軍的旗號,擴充實力,應付危機,渡過難關。

中共北方局為了推動山西抗戰和爭取閻錫山,決定由薄一波領導的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幫助閻錫山創辦新軍,即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薄一波、董天知在山西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接辦犧盟會。閻錫山曾明確要求,不允許在山西的政府和軍隊裡發展共產黨組織。但董天知卻是戴閻錫山的“帽子”,執行的共產黨的主張。董天知通過“犧盟會”協助薄一波創辦了“犧盟特派員訓練班”“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及“軍政訓練班”等,為建立山西新軍奠定了基礎。

1937年年底,決死隊4個縱隊陸續組建完畢,董天知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兼縱隊黨委書記。

半年時間內,決死第三縱隊“大小經過150戰,先後擊潰敵人3萬餘人,斃敵2000餘人”,日本人揚言“誰能抓住董天知,賞兩萬大洋”。董天知卻漠然處之,毫不畏懼。他曾不止一次地說:“為了抗日救國,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1938年,臨汾失守後,閻錫山率部倉皇逃走,只有決死第三縱隊堅守抗戰陣地。董天知帶領部隊展開游擊戰,只打山地戰和分散的游擊戰,不打大的、集中的陣地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決死第三縱隊在戰鬥中不斷髮展壯大,達到了6個團、6000多人。

到1939年夏,山西新軍發展為9個師旅單位,50多個團,7多萬人,超過了當時閻錫山晉綏軍的總人數。

1939年,蔣介石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在山西製造了“十二月事變”,大肆暗殺共產黨人和軍政領導幹部。在這危急時刻,董天知率領決死第三縱隊衝出重圍。後經調整,成立了新的決死三縱隊,董天知任政治委員,正式編入八路軍129師序列。

他是一個浴血沙場的英雄

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絡,推行“囚籠政策”。為了打擊敵人分割、封鎖根據地的陰謀,從1940年8月起,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的交通破擊戰,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百團大戰。

8月10日,所屬129師的決死第三縱隊接到參加百團大戰的命令,具體任務是拔掉潞城、黃碾、微子鎮三個據點,對潞城、長治實行大規模破擊,配合八路軍開展破擊戰,粉碎日軍的增援計劃。接受任務後,董天知和領導同志立即研究作戰計劃,決定由第七團攻打微子鎮,第八團、第九團先打潞城。部署完畢後,董天知率部隊出發,於19日凌晨到達潞城縣北王郭莊。剛駐下,參謀和保衛科長就說:“離前線太近,太危險。”董天知卻搶先說:“不要緊,離前線近,便於指揮。”

誰知大部隊剛到王郭莊後,就被日軍密探發現。當晚11點,敵人便糾集黃碾、微子鎮、潞城三處的兵力分三路將王郭莊包圍,並佔領了王郭莊各個山頭有利地形。

20日凌晨,王郭莊村西石坪嶺打起了照明彈,這是警戒部隊報告發現敵情的訊號,董天知明白敵人已將第三縱隊包圍。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董天知立即決定帶一個警衛排阻擊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

董天知帶領28名警衛戰士向村西石坪嶺的巖腦窪奪取有利地形,並把敵人的全部火力吸引過來。董天知在敵人強烈炮火之下,鎮靜自若,沉著指揮,28名警衛戰士英勇頑強、奮力拼搏,在四個小時的戰鬥中,打退敵人數量七倍於我們的一次次衝鋒,打死敵人90餘名,完成了掩護大部隊突圍的任務。可是在董天知最後突圍時,他的左臂中彈,但仍堅持指揮。不料,在與敵人拼殺的時候,董天知頭和胸部又連中三彈,倒在了血泊中,壯烈殉國,年僅29歲。

董天知犧牲後,靈柩暫安放於一個山洞裡,不久移靈於太行山平順縣侯壁村北,再次進行了安葬。日偽軍撤走後,太行革命根據地軍民在黎城縣黎侯鎮下桂花村(黎城縣城西2公里處)為董天知烈士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英氣橫貫比干嶺,壯志常懷鴨綠江”,這是原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在董天知犧牲後為其書寫的輓聯。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將董天知烈士的忠骨由山西平順移葬到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追認董天知為將軍。

董天知將軍魂歸故土,但在山西長治潞城地區,至今也廣為流傳著河南滎陽老人們會唱的民謠:同志們要記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盞明路燈,董政治委員為求解放而犧牲,哎呀呀,董政治委員為解放而犧牲!莫悲痛,莫傷情,只要偶們學習董政治委員的英勇精神,哪怕它荊棘滿地路難行,一齊向前衝,衝破黑暗爭光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8w2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