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幼兒教育 >

父親嚴厲母親溺愛,逆子持刀向雙親

父親嚴厲母親溺愛,逆子持刀向雙親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這邊打完那邊哄。殊不知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時施於一個人,往往會造成孩子懶惰、依賴性強的性格,甚至導致暴力行為。最近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科就接到了這樣一個案例:由於父親過於嚴厲、暴力,母親過於軟弱、溺愛,最終導致長期承受兩種反向教育的16歲獨生子打罵父母半年有餘的情況。

父親嚴厲母親溺愛,逆子持刀向雙親

小馬,16歲,身體健康,微胖,在諮詢室說話時頭低垂,聲音沉悶。小馬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媽媽是高中教師,爸爸是公司主管,媽媽非常疼愛孩子,一直當他是手中寶,以至於當他已經讀五年級了,還不讓他自己動手做事,甚至吃蘋果都要把皮削了再送到孩子手裡,導致孩子比較依賴母親。小馬與父親的感情較為淡漠,因父親教養方式簡單粗暴,經常打孩子,愛嘮叨,聲音很高,但內容重複較多,引起小馬對父親的反感和怨恨。小時候曾有兩次經歷令小馬記憶深刻:一次是與母親吵架,盛怒的父親將家裡養的一窩小雞活活摔死;另一次是阿姨送來一隻兔子父親準備殺掉,母親勸父親將兔子灌醉再殺,父親不聽,執意用棍子將兔子打死,小馬覺得父親很殘暴。國中時的小馬學習成績優秀,是數學奧賽班的尖子生,但後來接觸電腦遊戲,作息時間黑白顛倒,從此學習成績迅速下滑,上課不專心,經常睡覺,不喜歡班主任,對家庭、老師和同學均感失望。後來小馬情緒越來越消沉頹廢,上網成癮,父母試圖阻止其玩電腦遊戲,而對父母大打出手,並多次用剪刀刺傷爸爸,用玻璃瓶砸父親,讓父親跪下,爸爸問其為何打自己,小馬告訴父親“因為你不聽話”。母親也不甘忍受痛苦離開孩子去孃家居住。無可奈何,父親只能將小馬送往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科救治。

原因:父母性格與教育方式迥然不同

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陳星通過小馬在學校、家庭和學習成績等綜合表現確定小馬是青少年行為障礙,需要進行行為與心理干預,而深層次的原因歸咎於父母的性格與教育方式迥然不同,並且和孩子嚴重缺乏溝通交流。

小馬對父母大打出手看似是由於父母阻止其玩電腦遊戲的事件引起的過激反應,但仍能折射出其家庭暴力的隱患和家庭責任感的缺乏。責任感是對自己負責、對生活負責、對別人負責。它是一個人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小馬家長比較忽視這方面的教育,父親傾向於用簡單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比較嘮叨。小馬與父親的溝通不良也使其產生自我封閉傾向,伴有低落頹廢等不良情緒。母親比較溺愛,缺乏理性的溝通。在長期承受這兩種反向教育中,小馬最終身心發展出現了障礙。

分析:青春期親子關係的危機導致家庭內暴力

面對小馬對父母親的打罵,甚至是刺殺等暴力行為,心理諮詢師陳星分析說,這與小馬早期所受到的有缺陷的親子教育有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過度地承擔了孩子應該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類。在過多承擔責任的同時,父母自然賦予了自己無上的特權。這樣一方面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成長鍛鍊機會;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支配(雖然是在愛心下的支配),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予以尊重,並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加到孩子身上。因此很容易造成親子矛盾的產生,於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訓的話越來越多,表揚的話越來越少,甚至動手“鎮壓”。這樣做的結果便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頂嘴,繼而和父母對罵,對打,嚴重甚至患上躁狂症、抑鬱症。

專家建議:父母教育孩子,態度應該一致

針對小馬的施暴情況,陳星認為宜採用“認知領悟”的方法,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構建起健康和諧的家庭結構。

首先,父親應該清楚瞭解打罵教育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會讓孩子心裡充滿了恐懼。這絲毫不能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正誤觀念,只會教會他暴力是一種能控制別人的辦法。其次,母親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孩子。另外,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不宜在孩子面前吵架、相互揭短;第四,父母雙方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形成一致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最後,小馬還應認識到為人子女,尊重父母也是一種應有的禮貌和義務。

專家簡介:

陳星: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家庭治療師,中國國際婚姻家庭協會國際婚姻家庭指導師,擅長婚姻家庭、親子、人際關係、青少年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諮詢治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jiaoyu/84gm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