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嬰幼兒 >

小兒腦癱怎麼辦 小兒腦癱是怎麼回事

小兒腦癱怎麼辦 小兒腦癱是怎麼回事

小兒腦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俗稱腦癱,很多孩子一生下來就患上腦癱這種病。那麼你知道小兒腦癱是怎麼回事嗎?什麼因素會導致小兒腦癱呢?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小兒腦癱應該如何治療和預防。

小兒腦癱怎麼辦 小兒腦癱是怎麼回事

目錄

1、小兒腦癱的病因 2、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

3、小兒腦癱的症狀 4、小兒腦癱怎麼檢查

5、小兒腦癱有什麼先兆 6、小兒腦癱鑑別診斷

7、小兒腦癱如何治療 8、小兒腦癱的危害

9、小兒腦癱如何預防 10、小兒腦癱吃什麼好

11、小兒腦癱如何護理

小兒腦癱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小兒腦癱的病因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高產次、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等。

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1、腦癱的發病誘因可能是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孕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妊娠早期絨毛膜、羊膜及胎盤炎症、前置胎盤、先兆流產。

還可能與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因素有關。高產次,高孕次,有死胎死產史,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妊娠反應重、臍帶繞頸、急產,不恰當助產,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等原因。

2、急性胎兒宮內缺氧,主要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發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生兒窒息。常見的原因有產力異常。

臍帶異常臍帶過長或過短、打結、纏繞、脫垂、扭曲以及臍帶附著異常等,胎盤附著異常如前置胎盤,以及難產、急產、異位產、異常先露、內倒轉術、產鉗、胎吸助產、頭盆小稱以及催產索、止痛藥與麻醉藥物使用不妥等,都可能引發小兒腦癱。

3、胎兒宮內慢性缺氧,胎兒期缺血、缺氧是小兒腦癱,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子癇、重度貧血、各種心、肺、肝、腎疾患、糖尿病以及並種感染等疾病影響,胎盤血流灌注均有可能,導致胎兒宮內慢性缺氧。

4、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驚厥、外傷、顱內出血、呼吸窘迫綜合徵、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症、吸入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胎兒的心、肺發育異常所致的新生兒期,呼吸障礙等均與,小兒腦癱明顯相關。

如果孩子不幸被確診斷小兒腦癱,請家長切勿放棄治療,要立即帶孩子到有條件的正規醫院進行治療,切忌亂投醫。

腦癱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用耐心打"持久戰",患兒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良好的家庭護理也是腦癱患兒康復的保障,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並且還要配合康復治療。

研究證實,所有腦癱兒童可以從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得到幫助,有利於他們的發育,只要我們像撫育正常孩子那樣,抑制其異常動作姿勢,促進其正常運動發育,努力防止攣縮和關節變形,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作用。

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

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

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

進食差,吸和吞嚥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

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互動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控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小兒腦癱的症狀

1.手足徐動型

主要病變部位集中在錐體外系,常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不自主運動。緊張、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後多動消失。

多動症狀在進行有意識的動作時尤為明顯,如取拿物品時不能順利接觸該物品,而是上肢高舉或伸向後方,搖動,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動增多,表情怪異。協同運動能力極差。

由於顏面肌肉、舌肌及發聲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語言障礙。單純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常肌張力減低,腱反射不亢進,亦無病理反射。但本型常與痙攣型共同存在。

2.痙攣型

腦癱患兒大多數屬於這種型別的。也是最為常見的臨床型別。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折刀樣”增高,以屈肌張力增高為主,下肢內收肌群尤為顯著。

患兒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腸肌收縮而致跟腱攣縮。豎立抱起時兩下肢伸直、內收並內旋,兩腿交又呈剪刀狀。

行走時呈“剪刀狀”痙攣性癱瘓步態,足尖著地。上肢表現為肘、腕關節屈曲。受累肢體呈典型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根據受累部位的不同,痙攣型腦性癱瘓又可分為四肢癱、偏癱、三肢癱及單癱等。其中以四肢癱或偏癱較為多見,其他型別少見。

3.共濟失調型

這種型別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小腦病變體徵,常見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肌張力偏低,腱反射不亢進。

4.其他型別

強直型:主要表現為鉛管樣或齒輪狀肌張力增高等錐體外系症狀,腱反射不亢進。

肌張力低下型: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進。

震顫型: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與錐體外系受累有關。

5.合併癲病

腦性癱瘓患兒常由於較廣泛的腦損傷引起,故合併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者較為常記。例如,25~80%的患兒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兒合併癲病,並有少數病例合併語言障礙或感知覺及行為異常等。

腦癱的症狀表現很複雜,痙攣型偏癱主要表現為一側肌體受累,痙攣性雙癱主要表現為下肢肌張力增高,痙攣性雙癱主要發生在早產兒身上,痙攣性四肢癱主要表現為四肢肌張力都增高,不隨意運動型的主要症狀為語言障礙等。

小兒腦癱怎麼檢查

1.對外周血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

細胞遺傳學研究發現,在21號染色體長臂21q22區帶為三體時,該個體具有完全類似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相反,該區帶為非三體的個體則無此典型症狀。

由此推論,21q22區可能是小兒腦癱的基因關鍵區帶,又稱為小兒腦癱區。按染色體核型分析可將小兒腦癱患兒分為三型:

(1)標準型

佔全部病例的95%。患兒體細胞染色體為47條,有一個額外的21號染色體,核型為47,XX(或XY),+21。

(2)易位型

佔2.5%~5%,患兒的染色體總數為46條,多為羅伯遜易位,是指發生在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的一種相互易位,多為D/G易位,D組中以14號染色體為主,即核型為46,XX(或XY),-14,+t(14q21q);少數為15號染色體易位。

這種易位型患兒約半數為遺傳性,即親代中有平衡易位染色體攜帶者。另一種為G/G易位,較少見,是由於G組中2個21號染色體發生著絲粒融合,形成等臂染色體t(21q21q),或1個21號易位到1個22號染色體上。

(3)嵌合體型

佔本症的2%~4%,患兒體內有2種或者2種以上細胞株(以2種為多見),一株正常,另一株為21-三體細胞。

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正常細胞所佔百分比有關,可以從接近正常到典型表型,21-三體細胞株比例越高,智力落後及畸形的程度越重。

2.羊水細胞染色體檢查

羊水細胞染色體檢查是小兒腦癱產前診斷的一種有效方法,唐氏篩查結果為“高危”的孕婦需要確診胎兒是否為小兒腦癱患兒。

目前產前診斷最常用的技術是羊膜腔穿刺技術,即在B超引導下,將針通過孕婦腹部刺入羊水中,抽取羊水,對胎兒細胞進行染色體分析。

適宜孕16~20周的孕婦。除羊膜腔穿刺術外,進行產前診斷的技術還有絨毛活檢、胎兒臍靜脈穿刺、胎兒鏡檢查等。常見核型與外周血細胞染色體核型相同。

3.熒光原位雜交

以21號染色體的相應部位序列作探針,與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或羊水細胞進行雜交,小兒腦癱患者的細胞中可呈現3個21號染色體的熒光訊號。

若選擇小兒腦癱核心區的特異序列作為探針,進行FISH雜交分析,可以對21號染色體的異常部位進行精確定位,提高檢測21號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的精確性。

4.產前篩查血清標誌物

採用測定孕婦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遊離雌三醇(FE3)進行小兒腦癱篩查的探索已有多年,這是一種懷孕中期指標(13周以後)。

根據這3項(也可測定HCG和AFp兩項)血清學指標以及孕婦年齡、體重來推算懷有小兒腦癱患兒的風險率,根據風險率的高低再進一步進行確診檢查。

5.常規做X線片、超聲、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

部分患兒可發現先天性心臟病,骨齡落後,腦電圖異常等改變。

小兒腦癱有什麼先兆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

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3.頭圍異常

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4.固定姿勢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5.不笑

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6.手握拳

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7.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垂體外系損傷。

8.頭不穩定

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9.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0.不能伸手抓物

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1.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小兒腦癱鑑別診斷

1、進行性脊髓肌萎縮症

本病於嬰兒期起病,多於3~6個月後出現症狀,少數病人生後即有異常,表現為上下肢呈對稱性無力,肌無力呈進行性加重,肌萎縮明顯,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覆患呼吸道感染,患兒哭聲低微,咳嗽無力,肌肉活組織檢查可助確診,本病不合並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機敏,眼球運動靈活。

個別小兒運動發育如坐或走等暫時未達同齡正常水平,但這種落後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後可達到正常水平。

除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後外,無其他異常表現,肌張力正常,無病理反射,易與腦性癱瘓鑑別。

2、錐體外系變性病

如蒼白球黑質變性、震顫麻痺綜合徵、亨廷頓舞蹈病等,應與手足徐動型或其他型別的以錐體外系症狀為主的腦性癱瘓鑑別。

但此類疾病起病一般較晚、病程呈進行性發展等特徵與腦性癱瘓明顯不同。

3、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症

與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一樣,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縮發生較早且明顯、常伴肌束顫動等特點與腦性癱瘓不同。

4、嬰兒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症

進行性脊髓肌萎縮症於嬰期起病,肌無力呈進行性加重,肌萎縮明顯,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覆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組織檢查可助確診。

5、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又名硫酸腦苷酯沉積病。患兒出生時表現為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四肢痙攣、肌張力增高、驚厥、共濟失調、智力進行性減退等。

基與腦癱的鑑別要點在於病情呈進行性發展,檢測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細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確診。

6、與孤獨症相鑑別

有些孤獨症小兒行走時使用腳尖著地,有時誤認為是腦癱痙攣型。但體檢可發現跟腱不攣縮、足背屈無障礙,腱反射不亢進,無病理反射,這些特點都可與腦癱鑑別。

7、與三體綜合徵相鑑別

又稱先天愚型、Down綜合徵,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疾病。根據其特殊面容及異常體徵一般診斷不難。

但有些病例新生兒時期症狀不明顯,只表現活動減少,面部無表情。

對周圍無興趣,肌張力明顯低下,肌力減弱,有時可誤認為是腦癱肌張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減弱或難引出,這是與腦癱明顯的不同點,而且Moro反射減弱或引不出。確診本病可查染色體。

8、與先天性韌帶鬆弛症相鑑別

本病主要表現為大運動發育落後,尤其是獨自行走延緩,走不穩,易摔倒,上下樓費力。

有時誤認為是腦癱,但本病主要表現為關節活動範圍明顯增大,可過度伸展、屈曲、內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無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驚厥。有時有家族史。隨年齡增大症狀逐漸好轉。

9、運動發育遲緩

有些小兒的運動發育稍比正常同齡兒落後,特別是早產兒。但其不伴異常的肌張力和姿勢反射,無異常的運動模式,無其他神經系統異常反射。

運動發育落後的症狀隨小兒年齡增長和著重運動訓練後,症狀可在短期內消失。

10、先天性肌弛緩

患兒生後即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肌無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時常易併發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時被誤診為張力低下型腦癱,但後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11、智力低下

本病常有運動發育落後,動作不協調,原始反射、vojta姿勢反射、調正反應和平衡反應異常,在嬰兒早期易被誤診為腦癱,但其智力落後的症狀較為突出,肌張力基本正常,無姿勢異常。

小兒腦癱如何治療

1、手術治療

嚴重的小兒腦癱患者可予以恰當的手術矯治。常見的有腱膜鬆解術, 選擇性周圍神經部分切斷術, Hoke跟腱腱滑動延長術, 股直肌遠端轉移術等。

2、藥物治療

本症的治療無根治方法,藥物也是輔助治療作用,主要有腦活素、胞二磷膽鹼, A型肉毒毒素, 腦苷肌肽, 巴氯酚、安定等。

及時治療合併症。對有視聽障礙者及時矯正,有語言障礙者進行語言訓練,智力低下者進行特殊教育,有癲癇發作者應積極用藥物控制發作。

3、康復治療

以糾正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恢復正常運動發育為主,應採用理療、體療、手術療法等多種措施進行矯治和訓練。

對於運動異常應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常用方法有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療、理療等。按摩、鍼灸、推拿等也能促進症狀的改善。

全面關心患兒,注意生活護理及營養保證。

4、心理療法

與患兒交談, 觀察其情緒、心理、興趣, 進行誘導和啟發, 調整病態心理, 通過遊戲、音樂開發智力。

5、鍼灸治療

體針:主穴百會、大椎、腎俞、肝俞、脾俞、足三裡、關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聰、印堂;下肢癱瘓加環跳、秩邊、陽陵泉;腕下垂加外關、陽池;足內翻加絕骨、崑崙。

足外翻加三陰交、太溪。每次選主穴2~3個,配穴4~5個,予補法或平補平瀉,不留針,每日1次,2~3月為1療程。停1~2周後,可繼續第2療程。

頭針:主取運動區,可酌情配取語言二區、三區,視區,平衡區,舞蹈震顫區等。用26或30號針,快速捻轉針柄,每分鐘200次,持續2~3分鐘,留針5~10分鐘,再重複上述治療,捻鍼2~3次,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治療中應注意嚴格消毒,避免頭皮感染。

穴位注射法:選大椎、足三裡、陽陵泉、曲池、合谷。用10%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B1、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1次。

耳針法:選枕、皮質下、心、腦、腎、肝、脾、神門。毫針刺,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6、推拿按摩法

頭部選百會、印堂、太陽、風池穴,上肢選肩井、曲池、尺澤、合谷穴,下肢選環跳、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裡、太溪、太沖、崑崙穴。失語加啞門、天柱穴;舌斜視加瞳子、睛明穴,此外必須加推督脈。

施術順序為四肢-頭-脊柱。手法宜平穩,由輕漸重,以不引起肌肉痙攣性收縮為要。一般先用摩法,逐漸改用揉法、滾法,推四肢時,由肢體遠心端逐漸推向近心端。每次15分鐘,隔日1次,3月為1療程。

7、綜合康復醫療

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起坐、搖擺、扶行(背靠牆、面朝牆)、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但療效一般。

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如下:①手術;②矯形器;③水、電、光、聲療法;④語言、交流的治療;⑤運動功能的治療;⑥ADL訓練。

8、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是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使用器具或者治療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通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區域性功能達到恢復和治療的方法。

(1)兒童腦癱運動療法的共同目標

①儘量使用正常方式運動。

②使用雙側身體。

③在臥、坐、跪和站立時保持伸直位。

④日常生活相關的動作和活動。

⑤預防畸形。

(2)各型兒童腦癱的訓練目標

①痙攣型

放鬆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

②手足徐動型

用手抓握動作訓練以穩定不自主的動作,如果異常體位變化不定,按痙攣型的目標做。

③共濟失調型

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穩定的抖動,尤其是雙手。

9、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中的水療法常用於治療小兒腦癱。利用水的溫度、水靜壓、浮力等機械刺激和化學的刺激如水中溶解某種藥物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稱為水療法。

藉助水的浮力以減少自身重力影響,運動障礙者在水中進行輔助性或抗阻性運動鍛鍊,促進小兒發展正常的運動模式和自控能力。水波對身體的衝擊能起到按摩作用,減輕肌痙攣。

水療也可促進肌張力低下患兒進行肌肉活動。大部分小兒喜歡玩水。因此,水療易被患兒接受。

小兒腦癱的治療是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在生活中做好對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的避免該病導致的危害,促進患者儘快的康復。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治療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兒腦癱的症狀,根據小兒腦癱的症狀來進行一些對症治療,這對孩子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1、小兒腦癱患兒運動發育落後,不能達到上述相應月齡孩子具備的能力。

2、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如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豎立抱起時雙腿伸直內收、兩腿交叉呈剪刀狀、上肢肘腕關節屈曲及手經常握拳而拇指內收,這是小兒腦癱患兒症狀表現裡面比較明顯的一個。

3、主動運動少,5個月後仍不能主動伸手抓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總用一隻手去抓取。

4、出現異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遲消失,而正常保護性反射減弱或不出現,還可能出現一些病理反射。這是小兒腦癱患兒的症狀之一。

小兒腦癱的症狀一旦出現,大家就要及時的為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措施。根據小兒腦癱的症狀選擇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避免該病導致的嚴重危害,促進患者儘快的恢復健康

語言中要素的理解表達是溝通能力的基礎,也是兒童語言溝通發展的目標,先由發聲遊戲、語調練習一再進入仿說單詞、雙詞一擴充套件語彙量與質一增進語法、語用能力一使用完整的句自動錶達一回答覆雜的問題,最後能描述整個事情的經過。

所以,對腦癱兒童來說,語言訓練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脣、舌功能訓練操:本操的研究設計是以語言發育神經學、神經心理學、語言學、語音學、語言病理學等基礎理論為依據,由簡至繁進行第一、第二套脣舌功能訓練操。

構音障礙訓練包括:放鬆療法、呼吸訓練、發音器官的運動訓練;發聲訓練、持續發音、做克服鼻音的訓練、訓練患兒控制音量、音調與韻律、交流輔助系統等。

儀器訓練:仿照正常兒童的構音與發音模式進行訓練。應用的儀器裝置包括語音工作站、啟音、啟智與音樂治療儀等。

家長可以讓腦癱小兒吹氣球、喇叭等,訓練其呼吸;母親訓練患兒發音最好的方法是示範和模仿;強調聲母發音訓練,放慢言語速度,多用鼓勵性語言避免過多糾正。

最後提醒一點,腦癱兒童的語言康復治療同樣提倡早期開展,力爭在6歲前,即語言關鍵期前進行,這樣的效果更為理想。

小兒腦癱的危害

1、引發癲癇

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癲癇不僅妨礙腦性癱瘓的療育,並且反覆的驚厥有增強腦損傷的危險。

2、引發健康和體力的障礙

腦癱的後遺症有哪些?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還有咀嚼、吸吮、吞嚥障礙和流涎,都給兒童帶來不利影響。

3、引發智力、情緒及行為障礙

腦癱的後遺症有哪些?腦癱併發智慧低下率最高,多動,自閉亦多,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智商測定困難。

4、引發語言障礙

腦性癱瘓患兒的語言障礙發病率為65%-95%,其中四肢癱患兒發生率較高,往往以吸吮困難、吞嚥和咀嚼困難為先導,表現為發音不清、構語困難、語言表達障礙、甚至失語症等。

由於發聲、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和四肢運動障礙、聽覺障礙、智慧和生長環境等原因導致。

5、引發學習障礙

腦癱的後遺症有哪些?腦癱患者由於腦部損傷,視力、聽力、語言、智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不強,常鬧情緒,學習能力受到影響。

6、引發牙及牙饋問題

腦癱兒童容易患牙齒和齒齦疾病,而且治療困難。一是由於實際上牙齒病多,另外因為小兒不易合作和異常運動、緊張等,很少接受齒科治療。

腦性癱瘓患兒牙齒疾病中多見的為齲齒,以及由於使用抗痙攣藥而致的齒跟增生、牙服炎、齒列及咬合異常等。

小兒腦癱如何預防

1.懷孕時

應防止風疹病毒感染。

2.懷孕後

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注意排除難產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應積極治療。保證營養,防止早產。避免不必要的服藥。按預產期選擇好產院,有準備地進行安全分娩。

3.嬰兒出生後

重點保護未成熟兒,窒息、重症黃疸嬰兒,並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吸氧、進保溫箱等。腦損傷兒應建卡隨訪,定期篩查。

4.鼓勵母乳餵養

為嬰兒進行一二三聯疫苗、脊髓灰質炎、風疹或結核的免疫接種。

5.教育家長識別腦膜炎的早期症狀

如發熱、頸硬、嗜睡等,一旦發現,及時治療。

6.發熱病兒

要脫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飲水,及時治療。

7.適當補水

教育家長要注意為腹瀉兒童補水,如果腹瀉嚴重,應及時就診。

8.注意腦部病變

對運動發育落後,姿勢異常,哺乳不良,驚叫不睡,肌肉過軟或過硬者應注意腦部病變。

9.實行婚前保健

普及產前篩查,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病知識的指導;有關婚配,生育等問題的諮詢及男女雙方可能患影響結婚和生育的疾病進行醫學檢查,提出醫學意見。

10.搞好孕期保健

健康教育,定期產前檢查;增加營養;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等,避免產前感染和服用禁忌藥,不接觸X線,化學毒物品等,加強孕晚期勞動保護,減少早產。

孕婦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觸貓、狗;避免輻射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最好少看電視及操作計算機,如因為工作需要,可以穿著防輻射的衣服,減少輻射。

小兒腦癱吃什麼好

甘草小麥大棗湯

配料:甘草10克、大棗5枚、小麥10克。

製作:將3藥用冷水浸泡後,用小火煎煮,半小時為1煎,共兩煎,合併煎液。

用法:每日2次,早晚溫服,喝湯食棗。

功效:健脾益氣,平燥緩急,可降低大腦興奮性,使人易於進入睡眠狀態。

百合熟地龍齒湯

配方:百合15克,熟地15克,龍齒15克。

製作:龍齒先煎40分鐘,再入百合、熟地同煎煮,取汁飲。

用法:每日1次。

功效:用於精神渙散,多語多動,煩躁易怒,好衝動,睡眠不安,舌質紅,脈細數或玄細之腎陰不足,肝陽偏旺型小兒多動症。

參棗桂圓

配方:黨蔘15克,炒棗仁15克,桂圓10克、粳米150克,紅塘適量。

製作:將黨蔘、棗仁紗布另包,與桂圓、粳米同煮成粥,加糖即成。

用法:每日2次。

功效:用於精神渙散,多語多動,面色少華,身疲乏力,納少體瘦,脣舌色淡,脈細弱無力等心脾氣虛型小兒多動症。

龍眼肉粥

配方:龍眼肉10克,合歡花5克布包,蓮肉20克,粳米50克。

製作:將上4味加水同煮為粥。

用法:每日早餐服1次,乘溫食。

功效:用於小兒虛勞羸弱,健忘,貧血,多動多語等症。

小兒腦癱如何護理

一、面板

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面板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二、飲食

在對腦癱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時,應為其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餵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

餵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儘早脫離他人餵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護理中應詳細瞭解患兒的飲食習慣,要細嚼慢飲,避免粗糙的食物,選擇易肖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糖、低脂肪的食物,並在色、香、味上加以調整,以保證患兒的營養供應。

飲食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多食滋腎養肝,健脾胃養心血之品,常飲骨頭湯;多食桂圓、大棗、蓮子、黃芪、黨蔘、胡桃、山藥等以達強筋健骨,補益脾胃的功能。

對於心脾兩虧的患兒,應根據其脾胃吸收功能,逐步加強飲食營養。可用茨實、薏米、山藥、北芪煲瘦肉湯,或茨實、薏米、肉汁煮粥服用等,耐心喂服,保證能量供給。

施以調整情志的飲食以使患兒心情愉悅,處於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應避免引起脾氣的食物。

對家長宣教在餵食時多親近患兒,親切稱呼孩子,播放輕鬆型音樂能使手足徐動症患兒放鬆,刺激型音樂有助於痙攣的緩解。

讓患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產生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情緒,使之處於最佳的進食狀態。嬰兒應以母乳餵養為主,人工餵養應注意乳食的質量、適時增添輔食,保證充足的營養。

1、不要吃油炸、辣、油膩、辛熱、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難消化的食物,因小兒體質多熱,再食油炸等辛熱食品易引起熱病。

2、不宜濫食溫補,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只宜滋養清潤食物。

3、不要過多食糖,因口腔內的細菌會使糖發酵,易患蛀齒而影響食慾。

4、不要偏食,因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

5、不要過多食用姜、蔥、味精、胡椒、酒等調味品。

三、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

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

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結語:通過小編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小兒腦癱的發病原因到底有有哪些了嗎?你知道患上小兒腦癱應該怎麼治療才最有效果了嗎?小兒腦癱雖然有很大的危害,但是隻要我們及時發現,儘快地採取治療措施,平時做一些預防的工作,一定會遠離疾病困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yingyouer/kr8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