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職場 >關係 >

做“老好人”並非就討巧了

做“老好人”並非就討巧了

做“老好人”並非就討巧了

做“老好人”並非就討巧了

做“老好人”並非就討巧了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一類人,對朋友有求必應,對領導有問必答,當你需要幫忙時,他們總會說:“好的,沒問題。”討論事情時,他們也總愛說:“我沒意見,就按你說的來吧。”有時,需要他們的建議,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我覺得挺好啊。”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了別人心中沒脾氣、沒意見的“老好人”。其實,這種看似謙和、低調的處世方式並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與信任,甚至會出力不討好。

“老好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論好事、壞事,都表現出講好話、一團和氣狀態的人。“我們常誤以為‘老好人’的心理是心太軟、不懂拒絕。但事實上,這種性格是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共同影響下造就的人格特徵。”專家說,一方面,他們深受“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觀念影響,凡事以保護自己為第一要義,待人接物都不會投入太深;另一方面,當下很多80後、90後,從小被家庭安排著長大,缺乏主見,很難形成自我見解。因此,老好人心理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和缺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與人為善並沒有錯,但如果一味迎合、取悅他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還容易讓別人看輕自己。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平等與互動,一味應付、順從、沒有主見,別人與之交流就會感到乏味、無趣,久而久之,話就越來越少;其次,無論是上下級還是朋友間,信任來源於思想與建議的碰撞,當老好人逃避話題、隱藏自身想法時,也在無形中給他人帶來了壓力。這種“好”實質上是對拒絕、衝突、批評等消極情感的畏懼,為避免他人敵意而刻意逃避的自卑行為。如果任由此發展,會對自身人際關係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導致抑鬱、焦慮。

溝通是連線心與心的橋樑,善於表達是人與人建立信任的基礎。專家建議,工作生活中,“老好人”不妨試著換一種為人處世之法,或許會有全新的體驗和改變:多與積極向上的人交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創造機會表現自己;通過一些有競爭性的比賽、活動來鍛鍊自己,演講、朗誦、拔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當感知到負面情緒時,可以與親近的人溝通,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願,增強自身安全感;每天為自己預留2~3分鐘的冥想時間,清空壓抑情緒。

標籤: 討巧 老好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zhichang/guanxi/rd6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