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生活百科 >家庭生活 >

農村化糞池結構原理

農村化糞池結構原理

農村化糞池結構原理

農村化糞池結構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化糞池指的是將生活汙水分格沉澱,及對汙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澱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汙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屬於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構築物。生活汙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100-350mg/L,有機物濃度CODCR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

汙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澱,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沉澱下來的汙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汙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敗的生汙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汙泥,改變了汙泥的結構,降低了汙泥的含水率。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汙水和汙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汙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汙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汙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汙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於消化降解。但底部汙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後,汙泥又重新向下沉澱,這些上升和沉澱的汙泥又重新汙染汙水。


標籤: 化糞池 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baike/jiating/1yd0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