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關心老人和孩子 請記住這些健康知識

關心老人和孩子 請記住這些健康知識

目錄:

關心老人和孩子 請記住這些健康知識

第一章:維生素有助於延緩老年腦萎縮

第二章:脈搏跳動頻率可預測死亡風險

第三章:爸爸吸菸會增加孩子患白血病風險至少15%

第四章:孩子太調皮是病

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未知的養生知識,只要你用心的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養生無處不在。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整個養生知識也許你並不清楚,但是卻是會讓大家的生活更健康

維生素有助於延緩老年腦萎縮

老年腦萎縮是老人中常見的慢性腦病。伴隨衰老過程,老年人腦體積縮小、重量減輕、腦細胞數量減少,引起記憶力、判斷力和思考能力退化。美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老年人體內維生素C、D、E、B族維生素和歐米加-3脂肪酸水平較高,出現這種疾病的風險可能會降低。

研究人員還發現,維生素和脂肪酸水平高的老年人在記憶及思維測試中得分較高,而體內反式脂肪較高者在測試中得分較低,腦萎縮風險也較高。歐米加-3脂肪酸和維生素D在魚類中含量較高,而B族維生素以及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E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較高。

研究人員對104名平均年齡為87歲的老人進行了血測,確定了每人血液中營養成分的水平,然後讓他們參加記憶和思維測試。這些老人基本沒有與記憶和思維問題相關的風險因子。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和脂肪酸水平較高者的腦容量最多超出水平較低者37%,在記憶和思維測試中的得分最多超出後者17%。

脈搏跳動頻率可預測死亡風險

測量心率是檢查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個簡便易行的好辦法,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心率也可以成為預測心臟是否健康的徵兆。

醫學界常用幾種方法來預測心臟是否健康,其中有膽固醇濃度、血壓、血糖濃度和體重。而現在又有了一項新方法也可用來預測,這就是脈搏。為了研究心率和死亡率的關係,挪威研究人員對3萬名男性和女性的醫學資料進行12年的跟蹤分析後發現,那些脈搏率增加的人,其死亡風險也會相應增加。這些參與者身體健康、且也沒有心臟病病史。他們同意測試二次脈搏率,一次是1984-1986年,另一次是1995-1997年。在這12年裡,先後有3038人去世,其中975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另外388人死於區域性缺血性心臟病。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次測量脈搏率每分鐘70次以下,而第二次測量超過每分鐘85次的人,其死亡率是那些脈搏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以下者的2倍。那些脈搏率在每分鐘70至85次的人,也面臨心臟病死亡風險;如果第二次測量的脈搏率每分鐘85次以上,那麼他們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比那些脈搏率保持平穩的人高80%。

研究還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脈搏率不斷下降的人也會有些變化,那些第一次測量脈搏率是每分鐘70-85次,第二次測量下降到70次以下的人,其死於心臟病的機率要比那些保持平穩脈搏率不變的人低40%。

許多因素都會影響脈搏率,包括體重、血壓、藥物和運動量。是坐著看書還是躺著看書也會影響脈搏率(這也是為何人們早晨起床時心跳會快一些)。醫學專家稱,健康成年人的脈搏率一般保持在60-100次之間。精英運動員的脈搏率要低一些,由於他們的心臟更健康,所以他們的脈搏率在每分鐘40次以下。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關於“隨著時間的變化,根據脈搏率變化來預測心臟病死亡風險的”詳細研究,脈搏率相對較易測量,因此,這是一個預測人們是否患有心臟病的好方法,而通過改善飲食和增加運動有助於降低脈搏率。

爸爸吸菸會增加孩子患白血病風險至少15%

一項澳大利亞研究顯示:如果爸爸經常在孩子周圍抽菸,那麼孩子患兒童癌症(白血病的一種)的風險至少會提高15%。這項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研究顯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一個‘老煙槍’爸爸,是孩子患ALL的風險因子之一。”由來自澳大利亞兒童健康研究院的Elizabeth Milne領銜的研究者們寫道。

儘管ALL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癌症,但它的發病率依然很低,100,000個孩子當中大概只有3~5個會患此病。研究者們對將近300個患有ALL孩子的家庭進行了調查,並對其父母雙方的抽菸習慣進行了統計。他們還將這些家庭與另外800多個未患ALL的孩子的家庭進行比較。

研究者們發現,媽媽的抽菸行為並不會增加孩子患ALL的風險,但是如果在孩子印象裡爸爸一直在其周圍抽菸的話,他們患ALL的風險至少會增加15%。更可怕的是,那些爸爸一天至少要抽20根菸的孩子被診斷出ALL的風險甚至增加到44%。

“長期生活在吸菸環境中與孩子得癌症之間的關聯直到近期才為人們所知。” 研究者之一、來自加州大學的patricia Buffler說。她補充道,既然菸草中飽含毒素,包括致癌原,所以它會損傷產生精子的細胞也不無可能。

Milne也表示贊同,她說:“精子中含有DNA(易受損傷),在與卵子結合之後,就可能將疾病帶給下一代。”但是,她又補充道,這項研究並沒有證明精子DNA損傷會導致兒童患ALL,而且這種疾病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

其他極有可能導致兒童患上ALL的環境因素還包括致電離輻射(如X射線)以及媽媽在懷孕期間長期暴露於塗料和殺蟲劑環境中。

孩子太調皮是病

一些小孩有時會不聽大人話,此時,父母或安撫、或訓斥、或轉移其注意力,讓孩子順從。不過,如果孩子任性成性,那就可能是種病,英國研究人員稱之為“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

屬於自閉症

這種綜合徵由伊麗莎白紐森中心研究人員首次定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發育紊亂,患者對任何要求都沒有反應。

這種病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非典型自閉症。症狀包括嬰兒期表現消極,譬如不喜歡玩具,“只是看著”;不迴應或抵制大人的平常要求,逐漸發展至病態程度,似乎大人的要求給自己造成難以忍受的壓力;做任何事情都要用自己的方式。

另外,症狀還包括早期語言能力發育遲緩,說話內容稀奇古怪,面部表情過於生動;表面上擅長社交,實際上缺乏社會認同感、榮辱感、責任感,對錶揚或懲罰無動於衷等。

嚴重診斷不足

伊麗莎白紐森中心已經確診250名兒童和成人為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患者。中心研究人員說,醫學界目前對這種綜合徵瞭解甚少,確診的患者人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確診患兒中,50%為女孩。這一比例顯著超過自閉症患者中女孩比例,後者為20%。

中心心理學家菲爾·克里斯蒂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記者:“不少患有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的兒童沒有得到正確幫助。這種病嚴重診斷不足,我們知道,大約百分之一的兒童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但我們不清楚其中多少人是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患者,比例小,但值得注意。”

有別於淘氣

多數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只是淘氣表現。研究人員說,對低齡兒童而言,不聽話或者說迴避要求是正常發育階段的一部分,多數孩子迴避要求的行為具有階段性,度過幼童期後好轉,或者通過父母獎勵、懲罰、講道理以及同齡人影響等方式得到改善。

研究人員說,如果迴避要求達到病態程度並且延續至幼童期以後,那就是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

克里斯蒂和一些患兒父母合作,撰寫《瞭解兒童病態性迴避要求綜合徵:父母、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士指南》一書,全面介紹這種病症,並且結合實際經驗給出一些應對建議。這種綜合徵正引起更多關注。英國全國自閉症協會近期將主辦大型研討會討論這一問題。

結語: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有益我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能帶動身邊的人。(文章摘自《中外健康文摘》,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老人 健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r3y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