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4“得”養生法 遠離死亡追逐

4“得”養生法 遠離死亡追逐

目錄:

4“得”養生法 遠離死亡追逐

第一章:4“得”養生法 幫你遠離死亡追逐

第二章:五氣養生壽而康

第三章:養生先養神

很多人一邊在追求養生,一邊卻又要不斷的折騰自己;一邊吃著養生進補的食物,一邊又要熬夜工作,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會有好身體呢?下面小編就教你4“得”養生養性法,讓你可以遠離死亡追逐!

4“得”養生法 幫你遠離死亡追逐

為了養生保健健康長壽,有十二個字,老人們要做到做好,那秒是要“拿得起,想的開,放得下,忘得快”,即對責任義務——拿得起;對世間萬物——想得開;對功名利祿——放得下;對煩心鎖事——忘得快。

拿得起

拿得起是一種直麵人生和挑戰困難的積極態度,是一種承擔。巴金生前有一句名言:“人活著,要有益於社會,多付出,少索取。”人活在世上,不能像豬一樣光吃不做,總要乾點事,承擔一定的責任義務。既做事,就要“實見得是時,便要斬釘截鐵,脫然爽潔,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帶水,靠壁倚牆”(《呻吟語》)。人到老年,身退心不休,繼續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點好事、善事,獻出自己的善心、愛心,實為養生之妙道。歐洲人有一句妙語:“沒有任何一個長壽者是懶漢,懶可以把人懶垮,信不信由你。”美國有一位叫雷莉絲的兒科醫生,她退休後在91歲高齡時又開了診所,每天仍然忙碌著。為什麼要放棄安逸、享福的生活,而要選擇忙碌?她說:“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樂無窮。”要想老有所樂,就得老有所事,有事可幹,有事可玩,才能充實生活,讓精神有所寄託,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質量,讓我們的晚年生活更幸福美滿。

想得開

111歲文壇壽星蘇局仙說:“不為小事而生氣,萬事都要想得開。”105歲壽星陳椿老人有這樣一句話:“一件事情,如果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一定要活好。”事實證明。平時心境好、“會想”“想得開”的人更能健康長壽。怎樣才能想得開呢?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遇事多看“積極面”。對任何事情都多從好的、積極的、樂觀的方面去看,生活才能過得快樂、灑脫,才能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信心和決心。一個人遇事總往“壞處”想,人生之路就會越想越窄,甚至會感到無法活下去。二是凡事不鑽牛角尖。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先生在92歲時所作的《寬心謠》中說:“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愛鑽牛角尖,遇事固於自恃,行於孤陋,慣於抬槓,過於偏激,死摳謬理,堅持成見,不僅直接侵害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給生活帶來陰影,還會影響社會交往。

放得下

一位心理學家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佛說:“放下是福。”人生要放下的贅累有許多,主要是四種:一是“財”。有的人是見錢眼開,不擇手段地斂財,總認為“越多越好”,結果“東窗事發”,身陷囹圄,甚至小命完蛋。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學學詩仙李白的胸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見財手不亂伸放得下,人生隨處可瀟灑。二是“名”。有些人平時爭強好勝,患得患失,愛名如命。儘管滿腹經綸,卻累死在“名”下。人要學會淡泊名利,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三是“情”。人間說不清道不白的莫過於一個“情”字。一些人移“情”別戀,為“情”而貪汙受賄,為“情”而理智失控,陷入情感糾葛,終日苦不堪言,甚至不惜僱凶殺人,身敗名裂。若能放得下“妄情”,用“情”專一,就會幸福常在。四是“愁”。有的人愁病愁災,愁這愁那,什麼都想不開、放不下。其實細思量,愁有什麼用,只有順其自然,泰然處之,才是上策。

忘得快

古人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遇到不順心、對自己身心健康無益的人和事,能夠學會遺忘。放下思想的包袱,把心放寬,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健康長壽的“仙丹妙藥”。忘掉年齡,永葆青春活力;忘掉憂愁,心平氣和;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忘掉悔恨,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忘掉疾病,減輕精神壓力;忘掉氣憤,想得開忘得快;忘掉悲痛,儘快從中解脫出來;忘掉名利,知足常樂,做個樂天派。如此,才能增強免疫力,安享生命的樂趣.身心共健,幸福長壽。

五氣養生壽而康

祖國醫學認為,精氣為生命之本。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源,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這說明,精氣不僅與人的生命起源有關,更是維持人體穩定平衡、正常生理活動的源泉。因此,以氣養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一環。

以氣養生包括:

一是攝神養氣

培養浩然之氣,排除聲色犬馬等慾望,使“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明確提出:“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病安從來?”

二是安靜通氣

每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全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暢通,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三是平和心氣

中醫認為,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氣鬱,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四是寬胃養氣

人類依靠腸胃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菸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

五是長嘯舒氣

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閒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養生先養神

不患失

每個人由於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會的需要,人事的變遷,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作為社會一分子,對於個人的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則對養神十分有益。

尋寄託

《壽親養老新書》說:“凡人平生為性,各有所嗜之事,見即喜之。”龔廷賢《壽世保元》中亦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提出發展興趣愛好是消除孤僻鬱悶的好辦法。有好琴棋者,有好書畫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經嗜好尋求自得其樂。充實的業餘生活,精神有了寄託,能“樂以忘憂”,修身養性,全神延壽。閒暇之時,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那飛瀑流泉、奇峰怪石、綠樹修竹、芳草異香、蟲吟鳥鳴……使人頓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響生理,機體各種生命節律與自然相和諧,無形中提高了生命質量、生命的活力,對養神增壽頗為有益。

重養性

古代醫家及養生家都強調“養生莫若養性”。養性,是指加強道德修養。晉代養生家葛洪雲:“若德行不修,介長年累月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唐代藥王孫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人們只要重視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助人為樂,光明磊落,慈悲為懷,不生妒心,與人為善,心理自然處於愉悅平衡狀態,身體機能必然和諧,即可內外不為邪所傷而無病。《內經》也提倡“恬淡虛無”、“清心寡慾”。是說要排除一切雜念,使心地清純如鏡。要求人們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達,心平氣和,勿讓雜念利慾勞心費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慾,沒有過多的貪求,才能減少“妄求”,不為身外之物擾動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

結語:養生不僅要養身還要養心,心態好心情才能開朗,心情好身體自己也就不會容易受到疾病的摧殘!(文章原載於《益壽寶典》,刊號:2012.04,作者:王延群;《益壽文摘》,刊號:2012.03,作者:韓德承、辛炎,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養生 追逐 死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x10n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