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常見疾病 >

灶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之間有何關係

灶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之間有何關係

很多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後,往往病理活檢報告有“慢性炎症伴有腸上皮化生”或“灶性腸上皮化生”或“區域性腸上皮化生”,上網查資料檢視時,常常會得到這樣的答覆:灶性腸上皮化生為"胃癌的癌前病變",聽者焦慮萬分,如臨大敵,好像癌症就要來臨,無疑於宣判“無期徒刑”。到處求醫問藥,多次重複檢查,精神焦慮緊張,莫名恐懼害怕。

灶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之間有何關係

一、那麼到底什麼是灶性腸上皮化生呢?它與胃癌又是什麼關係呢?

灶性腸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腸型上皮所取代,輕者僅有少數腸上皮細胞存在,重者可以見到腸絨毛形成。灶性腸上皮化生細胞主要由吸收細胞組成,其間夾雜有杯狀細胞,底部可見潘氏細胞,其形態、粘液特性、酶組織化學及超微結構等方面均類似小腸或大腸,與胃型上皮明顯不同。根據腸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況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質,可以將灶性腸上皮化生分為四種類型:

1.完全性小腸化生;

2.不完全性小腸化生;

3.完全性結腸化生;

4.不完全性結腸化生。

我們知道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並非由正常細胞一躍成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慢性漸進的過程,在發展成惡性腫瘤之前,腸經歷多年持續的癌前變化。若能及早識別和治療這些病變,不失為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徑。

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胃癌前病變主要有兩類,即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和灶性腸上皮化生。

二、內鏡下如何識別灶性腸上皮化生呢?

內鏡下可以初步觀察灶性腸上皮化生,其形態學特徵主要由四個型別:

1.淡黃色結節型:單發或多發的2~3mm的淡黃色結節,略呈扁平狀突出於胃黏膜,表面呈絨毛狀,或細顆粒狀。

2.瓷白色小結節型:孤立或多發的細小結節,瓷白色半透明狀,表面光滑,柔軟,鏡反光較正常胃粘膜強。

3.魚鱗皮樣外觀:胃小區呈條狀擴大,排列如魚鱗狀,一般呈條狀或瀰漫性分佈。

4.瀰漫型:粘膜瀰漫不規則顆粒狀不平,略呈灰白色。內鏡下表現為結節型或瀰漫性;瀰漫型主要有兩種形態表現,一種為顆粒狀瀰漫不平,另一種胃散在米粒狀。

瓷白色小結節具有不穩定性,可消失或向瀰漫型轉化。放大內鏡診斷明顯優於常規內鏡。在淡黃色結節型灶性腸上皮化生與黃色瘤之間有一些類似,應作出鑑別。前者為輕度不規則,呈細顆粒狀,或絨毛狀,而黃色瘤也為淡黃色,但其表面及邊界常較光滑,也較淡黃色結節型腸上皮化生略突出於粘膜表面,活檢的準確性就極為重要了。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則胃鏡診斷的準確性也就不同,腸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腸化肉眼特異性改變較輕型突出,內鏡診斷率及內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也高。所以內鏡檢查需要仔細觀察,認真識別,這樣才可以準確活檢,提高診斷率。

三、灶性腸上皮化生的程度與分級是如何判定的?

不論大腸型化生或小腸型化生,都可將化生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在400倍光鏡下看3-5個視野,若腸化細胞佔腺管1/3以下者為輕度(+),佔1/3~2/3者為中度(++),腸化細胞佔腺管2/3以上者為重度。

也有學者將腸化的面積分為0~3級:0級粘膜中不含有腸化病變;1級腸化佔粘膜面積的30%;2級腸化的面積介於30%~70%之間;3級腸化的面積大於70%。隨著年齡的增長,腸化程度也呈遞增趨勢。

四、灶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係如何呢?

多數研究認為,含有大量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腸化與胃癌關係密切。對於產生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腸化,又稱為結腸型腸化,認為是向結腸型上皮化生的一類化生。多數研究認為結腸型腸化也就是說大腸型腸化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其證據有:1.分化不成熟:這型腸化的組織結構與細胞形態存在不同程度的去分化。2.在粘液組織化學性質方面,表現為柱狀粘液細胞有大量硫酸粘液出現。3.在抗原性方面,表現為多種腫瘤相關抗原,生物學標準物的檢出率增高。4.在細胞遺傳性上表現為遺傳物質DNA含量異常增加。以上證據均提示大腸型化生更具有胃癌相類似的生物學特徵。

通過以上的介紹後,相信大家對灶性腸上皮化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如果發現了這一個症狀的話,請大家不要著急,要去做一個全面的檢查後才能夠判斷出是否嚴重,並配合治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bing/lp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