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誤區 >

雙腳問題不容忽視

雙腳問題不容忽視

如今,城市中白領們生活的節奏不是一般的快,上下班的步伐就和火車提速一樣讓人難以追趕,然而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腳部疼痛的困擾。根據美國足病醫學會的羅納德博士介紹,他們的患者諮詢熱線電話70%以上都和腳有關,尤其以腳跟為多。那麼腳對我們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它的好壞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雙腳問題不容忽視

腳後跟痛是病嗎?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

許多老年朋友有腳後跟痛的經歷,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按摩後會逐漸緩解,但如果反覆發作,則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傷或退行性變後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骨刺等。

由於跟痛症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有些老年人認為這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因此無須治療,其實並非如此。對於跟痛症的人來說,一般休息、理療、封閉、消炎鎮痛藥等均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學者認為:對於無外傷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質疏鬆的警示,因為骨質疏鬆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現出來。

總之,避免外傷、注意勞逸結合可以減少跟痛症的發病機率。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利於跟痛症的預防和緩解。老年人一旦出現腳後跟痛應到醫院檢查、諮詢。

腳後跟痛者當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來時腳後跟痛,站久了走起來腳後跟痛,沒有拉傷也沒有扭傷,沒有腫也沒有破,為何腳後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婦女在骨科門診中或疼痛科門診中常常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困擾?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現了骨質增生,其餘一切正常。其實,這是一種病症。學名叫"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種足跟部疼痛綜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目前認為有跖腱膜炎、脂肪墊勞損、神經卡壓等均可造成足跟痛,其中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症,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著處的慢性炎症。

跟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人體在站立時有50%以上的體重是由跟骨與距骨來承擔的,中老年人,由於跟骨後內側的骨質增生、跟骨脂肪墊的萎縮、跖腱膜的彈性減弱,加上骨質疏鬆,當長時間站立、行走時易誘發此病。跟痛症主要為足跟底部鈍痛且持續,跟腱附著處也可腫脹、壓痛。

腳後跟疼咋回事

李女士:我今年51歲,最近兩年開始腳後跟疼痛,有硬塊,壓痛,嚴重時腳後跟不能著地,還有大腳趾發麻。我是個糖尿病病人,我想問問我這症狀是怎麼回事,是否跟糖尿病有關。

張慧玲答:腳後跟疼考慮兩種可能:如果是隱隱的疼,而且是累了之後疼痛加重,有可能是腎虛,可以考慮吃些補腎強筋骨的藥;如果是尖疼,疼痛比較劇烈,則有可能是增生,治療上可以做個小手術,也可以吃治療骨質增生的中成藥,疼痛難忍的話可以加服止疼藥。大腳趾發麻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如果不放心,可以去相關科室做個檢查。

韌帶發炎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覆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鞋子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援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請愛惜自己的身體,預防跟痛症的發生——

1、每日用溫水洗腳,保持血液迴圈,減輕區域性炎症。

2、防寒保暖。冬季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3、鞋的大小要合適,質地柔軟、寬鬆,能讓所有腳趾平放和略為活動。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裡軟,尤其鞋跟裡面要有彈性,鞋內最好墊有薄的鞋墊,這樣能將自身的體重平均分配,鞋底過薄過軟還容易損傷足部。

4、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有科學的步態及姿勢,避免足部持續負重,防止足部過度疲勞。

5、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等,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使骨的韌性增加,骨質增長。行動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縮鍛鍊,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減緩韌帶蛻變鬆弛的進展。

6、高鈣飲食,如蝦米皮、海帶、紫菜、酥魚、海藻、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動物骨頭湯,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喝牛奶、豆漿。100克豆腐渣中含鈣100毫克,幾乎與牛奶的含鈣量相等,是最價廉、最易得的補鈣佳品。

7、體重不要超重,以減輕足部的壓力。

請愛惜自己的身體,及時治療跟痛症——

跟痛症看似小問題,但是一旦發作起來,疼痛還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如何面對跟痛症呢?一般情況下,醫生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疼痛繼續惡化時才考慮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跟痛症發作時,可應用消炎止痛藥物、理療、區域性封閉等手段來緩解疼痛。還可以應用特殊的足跟支具,通過減輕跖腱膜的張力來止痛。

手術治療:進行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切除增生骨質。

運動後慎防跟腱炎

跟腱炎是影響踝關節的一個常見疾病。跟腱是位於踝關節後方的一條大的肌腱,連線著小腿後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行走、奔跑、攀登等運動都依仗它。

超負荷的運動、頻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運動造成跟腱過度使用,均容易導致跟腱內的纖維發生慢性損傷,從而引起跟腱炎。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遇到的患者中大約有11%的人是因跑步之類的運動損傷引發跟腱炎,跟腱由於血供不充分因而癒合緩慢。

跟腱炎的典型症狀是足跟部上方的疼痛,活動後加劇。急性期患者在走路、跑步等運動時出現跟腱疼痛、腫脹,皮膚髮紅髮燙。慢性期患者則會在清晨起床下地時感覺跟腱處疼痛或僵硬,走路(尤其是爬山、上樓時)感覺跟腱處疼痛。

在治療上,急性期患者應注意休息並採用區域性冷敷,墊高鞋跟減少跟腱張力,以及區域性外敷藥物和口服消炎鎮痛藥物促進區域性炎症消退。此外,患者還可以配合區域性超聲療法及電刺激療法等物理治療。症狀嚴重者可通過區域性封閉治療緩解疼痛,但注意避免反覆封閉引起跟腱斷裂。保守治療6月以上症狀仍未減輕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切除止點部炎性組織、滑囊和退變的跟腱及增生的跟骨後上結節。

一般來說,大多數患者通常能夠完全恢復,但需要很長時間,因為跟腱在每一步的行走中都會受到牽拉。因此,跟腱炎的預防和保養尤為重要,市民應注意提高小腿和踝關節處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如做到運動前熱身、運動後適當放鬆。此外,我們平時穿鞋大小要合適,避免跟腱部的反覆磨擦引發跟腱炎。

6種腳部不適暗示身體隱藏疾病

雙腳直立行走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一個重要標誌,帶人類走過無數美麗的風景。然而,腳有極易患病,據調查,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腳病。當我們的雙腳出現6種不適時,要特別當心,這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訊號。

一、腳掌疼

走路、站立或按壓時,拇指關節和腳掌疼痛,但沒有紅腫,可能是足底肌群損傷,可以每晚用熱水泡腳;

腳掌疼的同時,第三或第四腳趾也出現疼痛,可能是長期穿高跟鞋惹的禍。建議高跟鞋與平跟鞋換著穿,如果必須穿,最好要選寬頭、厚鞋底的鞋;

如是沒有原因的腳掌疼痛,同時有口渴、尿頻、容易餓、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就要考慮是否患有糖尿病了。

二、腳跟疼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而鞋子不合適是主要原因。長時間穿鞋底過硬、過軟或太薄的鞋,都會出問題。另外,較胖的人也容易腳後跟疼。

專家指出,護好腳後跟,先要選好鞋,買鞋一定要合腳,腳趾前留一橫指的距離,少穿鞋底太薄的平底鞋。

三、腳趾甲厚重、發黃

通常由黴菌感染引起,人們毫無知覺,但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全部腳趾甲,導致其發出難聞的味道,顏色變深。如指甲鬆脆,說明是腳氣感染,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腳趾受損。

四、兩腳麻

健康人手腳麻木,多是雙腳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導致,這種症狀會自己消失,但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如血栓性脈管炎等,應該引起重視。

五、腳腫

除了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腳腫,以及女性經期、孕期出現的浮腫外,兩腳不明原因的腫脹,可能是心臟病、內分泌等疾病的訊號。

六、腳抽筋

睡覺時總是腳抽筋,應該增加鈣、鉀和鎂的攝入。腳抽筋時,可以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冷敷。為了避免抽筋,睡覺前可伸伸腳,然後喝杯熱牛奶。

專家:腳部不適危害大 切勿總穿一雙鞋

鞋子變形使區域性面板變厚

走路多的人,足底運動量大,一雙鞋久穿不換,鞋子長期在地上擠壓、摩擦,哪怕當初買的時候再合腳,鞋子的某個部位也會變形,腳的相應的某個部位會因受刺激而使面板變厚。長期摩擦,加上其它外力的傷害,足底、趾間、趾背和小趾外側部位會因長期受摩擦和壓迫,使區域性面板角質層增生,形成厚繭。雞眼是在厚繭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每一雞眼下方會有一骨形隆起,長出黃豆大小的東西,稍高於面板,周圍顏色深,中央呈淺黃色,因為長得像雞的眼睛而得名。

雞眼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特別在走路時疼痛更會加重。有一雙鞋穿到底這種習慣的人,腳上很容易長雞眼,雞眼如發生破損,會形成面板潰瘍。

提醒

鞋頭過尖鞋跟過高會傷腳

鞋頭太尖,拇趾被窄小的鞋尖束縛、擠壓,會使大拇趾偏斜,大拇趾根部向外突出,形成拇趾外翻。外翻的拇趾在鞋幫摩擦下會出現疼痛,疼痛劇烈時甚至步履艱難。

尖頭高跟鞋緊縛足趾,會引起趾關節攣縮和壓迫區域性面板,形成錘狀趾。隨著時間的推移,腳趾甚至會移位,出現第二趾騎於拇趾上的現象,形成腳趾畸形。

鞋頭太尖,腳趾受壓,趾甲板的側緣會被壓彎,容易長入附近的軟組織內,引起感染髮炎,形成甲溝炎。

經常穿過高的高跟鞋,會加大腰部彎曲度,使骨盆前移,容易引起骨發育不良。特別是穿細跟高跟鞋,會使人站得不穩,腳掌總在尋找支撐點,使身體的重量分配不均,易造成雙腿浮腫,甚至踝關節扭傷。如因需要必須穿高跟鞋的話,那應在工間或工作後坐下來,讓腳不時放鬆一下。

病例

穿合腳的鞋竟然長出雞眼

鄭敏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天天在外面跑,業務做得很好。

同事都知道,鄭小姐對穿鞋特別講究,買鞋不問價錢,但一定要穿著舒服。一旦買到一雙合適的鞋,就天天穿,穿得差不多不能再穿了才換一雙,不喜歡換著穿。

鄭敏認為,業務量是靠自己的一雙腳跑出來的,鞋能不講究嗎?外人哪裡知道,即使這樣,她的腳上也長出了厚繭。每次泡完腳,用剪刀絞去這些厚皮,腳才舒服些。可過不了幾天,厚皮又長起來了,隔幾天又要絞一次。

近來,鄭敏感到腳上的厚繭處越來越痛。怎麼回事?發生病變了?忐忑不安的鄭敏前天去了一次醫院。

醫生檢查後說,你的腳上長了雞眼,所以走路會疼痛。是不是穿的鞋窄了、小了,擠壓了腳?

鄭小姐說,不會啊!我的鞋已經穿了四、五個月了,又軟又合腳。

醫生說,長時間穿一雙鞋,會對腳造成損傷。

處方

別讓鞋子對腳過度摩擦

一般來說,選擇的鞋,鞋跟不能高於4釐米;鞋頭最好選擇圓形或矩形的,兩隻鞋最好都試試,應該是所有腳趾都不感覺擠為好;鞋後幫要有一定硬度,但不能磨傷踝骨,也不能夾疼腳後跟。

兒童和未成年人因骨骼還未長成定型,所以選擇鞋子時鞋跟不能高於4釐米。否則可能引發脊柱側凸、骨發育不良和扁平足。

不能“一雙鞋穿到底”。每天都穿同一雙鞋,會使鞋變形而摩擦腳部。鞋應交換著穿,讓鞋有個恢復原形的休息期。

腳上長厚繭,醫學上稱胼胝,是一塊中央厚而邊緣薄的角質斑,一般不疼痛,只是有異物感。腳上生老繭,表明腳的這個部位受到過度機械性摩擦、擠壓,提醒你應該換鞋了。

青少年也是腳病高發人群。青少年運動量大,如穿不合腳的鞋或一雙鞋久穿不換,都會導致鞋底變形,足底或足趾長期受壓和摩擦,區域性面板增厚形成角質層,就容易出現雞眼等腳病。

連結

腳部不適還會影響食慾

日本醫學界的一份報告稱,孩子的健康與穿鞋有關。讓孩子穿太緊的鞋會妨礙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影響孩子食慾,使其出現厭食或挑食。提倡讓孩子赤腳在草坪、沙灘等處多活動。

專家認為,成年人如果鞋穿得不合適,也會影響食慾。食慾是指在進食前或進食中對某些食物產生的一種愉快的感覺,它建立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身體和精神上的任何不適都會引起食慾改變。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上彙集著多條經脈和眾多穴位,有著與內臟器官連線的神經反應點。如穿不合腳的高跟鞋,或鞋底鞋幫較硬的鞋子,時間長了引起腳的疼痛和不適,通過神經傳導,會使人焦躁不安,甚至悲傷、抑鬱,從而導致食慾下降。因為心理因素對食慾有影響,精神愉快時,食慾增加;悲傷抑鬱時,食慾減退。不合腳的鞋容易讓腳趾擠壓,腳的血液迴圈不暢,嚴重時會反射性地導致腦部攝食中樞的下丘腦外側區供血不足,從而引起厭食。

小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走更多更遠的路,那麼請一定要關注咱們的腳,同時專家也提議,發現自己腳不舒服時,最好也檢查一下自己穿的鞋子是不是合適。最後小編祝您開開心心每一天!

標籤: 雙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wuqu/lz21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