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北宋政治家文彥博的故事 文彥博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北宋政治家文彥博的故事 文彥博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北宋政治家文彥博的故事 文彥博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等職。慶曆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平王則起義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馬光薦,拜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時,與司馬光等併入元祐黨人碑,後追復太師,諡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曾成功地抵禦西夏入侵。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文彥博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洛陽耆英會

文彥博退居洛陽後,和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會的舊事,便會集洛陽的卿大夫年齡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認為洛陽風俗重年齡不重官職大小,便在資聖院建了“耆英堂”,稱為“洛陽耆英會”,讓閩人鄭奐在其中畫像。當時富弼七十九歲,文彥博與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經七十七歲,朝議大夫王尚恭七十六歲,太常少卿趙丙、祕書監劉幾、衛州防禦使馮行己都已七十五歲,天章閣待制楚建中、朝議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歲,太中大夫張問、龍圖閣直學士張燾已七十歲。當時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寫信給文彥博,想要參加他們的會,王拱宸七十一歲。而只有司馬光還沒到七十歲,文彥博素來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舊例,請他入會。司馬光因為自己是晚進後輩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後。文彥博不聽,讓鄭奐自幕後傳司馬光畫像,又到北京傳王拱宸的畫像,於是參會的有十三人,他們置酒賦詩相互取樂。當時洛陽有許多名園古剎,有水竹林亭的風景,文彥博等人頭髮和眉毛雪白,儀表神態端莊美好。每次聚集宴會時,洛陽的百姓都隨從觀看。

因妃拜相

據梅堯臣所作《碧雲騢》記載:宋仁宗妻張貴妃的父親曾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貴妃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主動結交文彥博,對他以伯父相稱,以便在皇宮爭寵中獲得更多的外力支援。當時,文彥博是樞密直學士、成都知州。有一次,臨近上元節,張貴妃示意文彥博進獻燈籠錦。蜀錦天下聞名,尤以成都燈籠錦為最,此錦紋樣以燈籠為主體,配飾流蘇和蜜蜂,喻意“五穀豐登”。文彥博馬上安排人把燈籠錦製成,並送達京師。

到了上元節那天,張貴妃特意穿著燈籠錦做的衣服,去見宋仁宗,宋仁宗驚呼:“何處有此錦?”張貴妃回答說:“這是要成都文彥博織來的,他曾與我父親有舊,所以以伯父相稱。不過,我怎能指派朝廷大臣呢?是文彥博主動織來獻給陛下您的。”宋仁宗頗高興,從此開始留意文彥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彥博調回,任樞密副使,隨後重任為參知政事。後來此事為唐介所上奏,文彥博外調許州。第二年的上元節,內臣有人作詩說:“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仁宗聽到這詩後也笑了。

巧化危機

文彥博在成都任職時,曾經在一個大雪天中宴請賓客,夜深了還沒有散席。隨從的士兵有人大發牢騷,並且把井亭拆掉燒了避寒。一個軍校把這些向文彥博報告了,席上的賓客聽後都嚇得直打顫。文彥博鎮定地說:“天氣也確實冷,就讓他們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說畢神色自若地繼續照舊飲酒。隨從的士兵們洩了氣,再也沒有找藉口鬧事。第二天,文彥博查問清是誰先動手拆井亭,把此人杖責一頓押送走了。

恰好即止

元豐末年,文彥博致仕回到洛陽。當時他已年近八十,神宗看到他身體康強,就問:“您攝生也有道嗎?”文彥博對:“沒有別的。臣只是能任隨其意、悠然閒適而自得其樂,不因外物而傷和氣,不敢做過分的事,事情做的正好就行了。”神宗認為文彥博說的是著名的言論。

名聞四夷

元祐年間,遼朝派使者耶律永昌、劉霄來訪問,蘇軾接待,同使者一起拜謁哲宗。在殿門外使者望見文彥博,退立改容說道:“這是潞國公吧?”並問文彥博年壽。蘇軾回答後,使者說:“年壽如此高,但身體怎麼這麼健壯。”蘇軾說:“使者還只看到了他的容貌,沒有聽見他說話。他綜理各種事情,極其精練,即使少年也趕不上;他學問貫古通今,即使專門名家也有不如。”使者崇敬地說:“文彥博真是天下異人。”文彥博回洛陽後,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匹名馬,請求邊境官吏,願意把名馬贈送給文彥博,哲宗特詔允許。他被別國人崇重達到了如此程度。

敬之若神

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他幼時與一群同伴玩耍。正說文彥博和韓琦,才剛剛說話,年齡大的長輩就一定會改變臉色勸誡道:“小後生不要亂說!”當時離二人去世已數十年,仍然讓人敬佩的像對神明一樣。

篤信佛教

文彥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和淨尹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的法會。

灌水浮球

文彥博自幼聰明過人,一次,他和幾個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進一個樹洞。同伴們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裡撥球也夠不到。大家正在焦急時,文彥博想出了個好辦法,把水灌入樹洞中,水滿而球浮出。這就是“文彥博灌水浮球”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8w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