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揭祕功臣良將為什麼總是遭遇“兔死狗烹?

揭祕功臣良將為什麼總是遭遇“兔死狗烹?

自古帝王欲2王位,不是有意為之,就是不得已為之,必然會除權臣或功臣而後快。因此,許多讀史者對帝王卸磨殺驢的做法說辭頗多。可是到現在為止,這種現象已然屢有不絕。儘管許多帝王明知道會因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會遭受唾罵,卻依然為之,原因可以總結如下:

揭祕功臣良將為什麼總是遭遇“兔死狗烹?

一是,臣子功高蓋主,帝王夜不能寐。諸如劉邦與韓信之間的關係。劉邦立國前後,張良、蕭何、韓信毋庸置疑是最有功勞的人,若論智謀,張良、蕭何自然無人可及,不過若論軍功韓信當遙遙領先大漢建立伊始,劉邦便封韓信為楚王,賜其縣邑,任其手握重兵。如果韓信聰明一點,出行時不去搞太大的排場,平時作風不要太招搖,也不會被有心人在劉邦面前說壞話,招來劉邦的猜忌。於是劉邦假借出行巡狩的機會,暗中將陪同的韓信俘虜,將其軟禁起來。倘若此時韓信能安守本分當個淮陰侯,說不定可得善終。可韓信畢竟是韓信,自然無法如張良那般聰明地隱退,終於還是耐不住寂寞,聯合據陸俊郡守陳豨造反,被呂后識破,誘而擊殺。

回頭來看,淮陰侯的謀士蒯通臨死前對韓信的評價最為中肯:昔日楚漢之命皆懸於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結陳豨,預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有機會作為時不作為,該安守本分時不本分,韓信死就死在了自己的愚蠢上,無怪乎劉邦輕鬆地將他烹煮了。

上演走狗烹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功臣的盲目自大,皇帝厭而棄之。因這類原因不得好下場的臣子很多,唐代的尉遲敬德就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他遇上了寬巨集大量的君主李世民,才不至於落得悲慘的結局。尉遲敬德也是最支援李世民的人,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以軍功敬德與長孫無忌為第一的理由,封右一府統軍,有封底和軍權。

尉遲敬德一介武夫,性格耿直,頗有些蠻橫因成了大功臣,所以一時間不可一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別人礙於李世民的原因不敢得罪他,但李世民看在眼裡,心中有數。殺尉遲敬德的事情,李世民自認做不到,他也不想如劉邦對付韓信那樣,這並不是明主的行為,於是故意在尉遲敬德面前講了韓信的故事。尉遲敬德當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暗暗冒了冷汗,從此之後再也不敢胡作非為,去追求黃老之道,以避開朝廷的鋒芒。

走狗烹的事件猶以明代為甚,尤其是朱元璋在位時期。當無辜臣子遇上凶殘多疑的帝王,第三類走狗烹的遊戲就會堂而皇之地上演。

朱元璋是歷史上帝王中最多疑、最好殺者之一。他在位期間,幾乎所有助他建立大明國根基的臣子都被他盡數除去如胡惟庸、藍玉等。少數因為英年早逝避免了冤死,如常遇春。就連一向溫文爾雅、熟諳進退的劉基和忠心耿耿、一心為國的徐達也被朱元璋屢屢猜忌,死不安寧。

千百年來,帝王無情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但多少臣子未能參透伴君如伴虎的規律,不幸淪為刀下亡魂。在帝王眼裡,天下之大,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任你再高功績,都不能忘了這個規矩。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范蠡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番良言,早應該點醒歷朝歷代的臣子要小心謹慎,不能逾矩。可依然有人不信這句金玉良言,總是要觸碰帝王的底線,自然就免不了以死以獻天下的結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g4em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