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氣象學奠基人徐爾灝 抗戰時“目眥盡裂”寫報國書

氣象學奠基人徐爾灝 抗戰時“目眥盡裂”寫報國書

在雨花臺功德園,長眠著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和老革命家,他們的名字也許您並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樂、繪畫……他們工作的領域對我們來說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這樣一群人,為我們生活的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發現》週刊聯合雨花臺功德園共同推出“人物”,為您介紹這些風雲人物的傳奇故事。

氣象學奠基人徐爾灝 抗戰時“目眥盡裂”寫報國書

徐爾灝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大氣物理學科的創始者和奠基人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在氣象科學教育和科研實踐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令人嘆息的是,“文革”中,52歲的他英年早逝,留下未竟的事業。

2000年,徐爾灝先生的夫人楊遵主編出版《徐爾灝紀念文集》,書中介紹了徐爾灝一生的經歷和他的學術成就,還收錄了多篇他的親人、同事和學生的紀念文章。這些感情真摯樸實的文字,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在逆境中奮鬥的愛國知識分子的形象。

求學經歷

國難當頭,“目眥盡裂”寫下報國書

徐爾灝1918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西石鄉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聰穎好學,從國小到大學一直品學兼優,成績名列榜首,受到老師、長輩和同學們的一致讚揚。

1935年,徐爾灝從江陰南菁中學畢業,考取了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徐爾灝入讀中央大學時,正值日本伺機全面侵華。戰爭的危機日益迫近,書桌前的徐爾灝時刻為祖國的命運擔憂著。作為一名學子,他立志苦讀,要以專業報效祖國。

1937年4月,為了專業學習,19歲的徐爾灝買了一本牛津大學出版的《現代世界地圖冊》,在這本出版於1936年的地圖上,我國東北三省赫然被劃為“滿洲獨立國”。看到地圖的徐爾灝大受刺激,他的第一反應是要把這本地圖撕個粉碎。稍稍冷靜之後,他決議留這本地圖為證,牢記國恥,並憤而揮筆在地圖冊的首頁寫下一篇短文:

“閱覽此圖,見偽滿竟被列入獨立國中,不覺目眥盡裂,繼而潸然欲淚。吾悔購此圖,吾悔閱此圖,恨不立時粉碎而縷裂之。夫倭奴以暴力劫我東北,製造偽滿,此世人所深知,亦世人所共惡。不承認之案,國聯既得全體通過,英國亦屢鄭重宣言,乃此圖之繪出,諸英人竟至冒此不韙,具見其背信無義荒謬絕倫已。蓋公道空言,實力是視,侮弱媚強真是常事……”

徐爾灝認識到,以祖國當時的積貧積弱,在國際社會中根本沒有發言權,即使遭受了侵略,也得不到應有的支援和幫助。他認為,面對外侮,國人唯有奮起抵抗,才是救亡之道,才能走向民族復興。在這篇小文的末尾,徐爾灝表示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要永記國恥,為祖國的強大努力奮鬥。

留學英國,新中國成立前毅然回國

徐爾灝從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後來,他因為聲援學潮被學校開除。1941年到1945年間,他在中央氣象局擔任天氣預報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他一邊認真工作,一邊認真鑽研理論,期待著在專業領域能有所建樹,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1945年,徐爾灝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英研究生,師從著名氣象學家布朗博士。1947年,徐爾灝榮獲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碩士學位,隨後進入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院做科研工作。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在皇家科學研究院工作期間,徐爾灝寫出了一系列優異的學術論文,獲得導師和專家們的一致肯定,並得到伊麗莎白女王的榮譽接見。

1948年,徐爾灝經導師推薦進入皇家科學院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向他表示,唸完博士後可以留在英國工作,待遇從優。可是,當他得知祖國即將解放,國內科研人才緊缺的情況後,毅然決定返回故鄉報效祖國。布朗博士表示理解他的選擇,但同時又不無惋惜地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肯定缺乏先進的科研裝置與圖書資料,恐怕連很多書與雜誌的名字都不會知道了。”

這年秋天,徐爾灝拒絕了導師的挽留,也拒絕了來自美國和臺灣方面的聘請,抱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從海路啟程返回祖國,與他同行的,是三隻裝滿書籍的大鐵箱。

學術生涯

建立我國第一個大氣物理學專業

在南京大學工作期間,徐爾灝開設了10多門專業課程,教材大多是自編。多年後,他的學生包澄瀾在回憶起當年求學的經歷時,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他講課內容豐富,不僅有嚴密的經典學說,更介紹了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當時世界上剛剛起步的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徐先生講課不緊不慢,但我們每堂課下自習看一下筆記,卻比任何的課程都要記得多。他講的課,幾乎沒有一句廢話,真是字字珠璣,句句擲地可作金石聲。同學們常說,徐先生的課,只要把記得好的筆記稍作整理和潤色,就可正式出版成書了。”

由於長期從事動力氣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徐爾灝在動力氣象與氣象統計領域內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先後發表許多重要的學術論著,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動力氣象學專家。上世紀50年代後期,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他又深入大氣物理學領域,1958年,在南京大學氣象系建立我國第一個大氣物理學專業,接著又組建了高層大氣物理學專業,在雲霧降水物理、雷達氣象、大氣探測、高層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及大氣湍流擴散等眾多學科領域內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

1959年,南大氣象系在徐爾灝先生的主持下又建立了雷達氣象學科,學科建立後,在雷達天氣學、雷達測雨能力、降水雷達氣象學等研究中,提出並解決了許多問題。

設計了國際領先的人工降雨試驗

徐爾灝先生建立大氣物理學專業初期,我國正遭受嚴重的旱災,各地需要進行大規模抗旱。1959年,他親自設計並組織師生到皖南地區進行地面暖雲人工降雨試驗,取得了巨大成功。

徐爾灝的弟子陳士仁,曾在回憶文章中講述了那次試驗的一些細節。

“徐先生開創性地以黃山為中心,在方圓近百公里設定了百餘個地面觀測站……在試驗期間,徐先生坐鎮黃山賓館小樓指揮,我緊隨徐先生左右,經常將他的指示向下傳達,同時又將下面一百多個點的情況彙總之後向他報告,接受指導。當時徐先生經常工作到深夜,食宿也和我們在一起,沒有教授架子,和藹可親。他部署工作,總是既提出要求,又給予方法,非常具體,可操作性很強。”

這次人工降雨試驗的成功不僅在國內是首創,而且試驗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研究設計水平之高,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至今仍是國內外研究人工降水的重要引證。國家科委高度評價了這一重大成就與貢獻,將從法國進口的、當時國內僅有的兩臺高速照相機(每秒4000張)中的一臺獎給了南京大學。

1962年,徐爾灝先生綜合國際上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的發展動態,提出了人工降水隨機試驗的效果檢查問題,再一次指明瞭學科前進的方向。

承擔絕密國防科研任務,實施首次現場示蹤物大氣擴散試驗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當時越南戰場上美國施放細菌武器的嚴重局勢和國防科研任務的需要,國家確立了研究氣溶膠示蹤物地面源排放和散佈的課題。徐爾灝先生受命接受了這項絕密的科研任務,並很快提出了這一課題的核心。隨後,他親自調集人員,組建了南京大學氣象系湍流組。

在徐爾灝的帶領和參與下,技術、儀器、方案都一一到位。不久後,湍流組在南京江寧的一個機場進行了一次現場微氣象觀測試驗,檢驗了儀器裝置和試驗方案,訓練了人員和現場佈置操作。1964年夏,首次現場示蹤物大氣擴散試驗,正式在吉林某地一片草原上開始實施,徐爾灝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舉起右臂大聲宣佈:“一場現代化的試驗計劃現在開始了!”

這是我國在大氣湍流擴散研究領域,第一次取得自己的現場擴散試驗資料,建立了有效的微氣象觀測系統,總結出一套擴散分析模式與方法,為示蹤物觀測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文革”開始的緣故,這項計劃被迫中止,但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幾年研究,不僅在學術上,而且在該項任務中取得了頗有成效的進展。徐爾灝的學術思想和“以任務帶學科”的正確方針,開創了大氣環境學領域、空氣汙染氣象學與大氣湍流擴散研究及其實際應用的新路,建立了一支後來十分活躍的研究隊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mmzm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