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何應欽曾逼蔣下野 憑啥成為蔣介石手下二號人物

何應欽曾逼蔣下野 憑啥成為蔣介石手下二號人物

何應欽沒咋帶過兵,一直在大本營工作,還曾兩次對蔣生出異心,一是聯桂讓蔣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變準備武力討伐,按常理蔣早就該清除異己,但是蔣介石沒有,而何應欽卻一直是蔣介石手下的二號人物,這是為什麼呢?

何應欽曾逼蔣下野 憑啥成為蔣介石手下二號人物

曾經的黃埔軍校總教官

1890年4月2日(農曆庚寅年閏二月十三日,清光緒十六年),何應欽出生在貴州興義市泥凼鎮,其祖輩於清朝末期隨軍出鎮貴州,由行伍轉為經商兼事農耕,先後落點於黃草壩、捧乍,最後定居泥凼的風波灣。

何應欽自幼身體強健,7歲發矇就讀於泥凼私塾,勤奮好學。 1908年,被選送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次年秋,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留日學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績應選,入日本振武學校。何應欽在日本振武學校讀書時,蔣介石(蔣志清)也就讀於該校,比何高一級。何在學習期間。一面接受軍事教育,一面開始接觸到反清革命思想。當時留日學生中,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者達數百人,何也加入了這一革命組織。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入日本振武學堂。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的訊息傳到日本後,何與其他同盟會員回國,與蔣介石同在駐節上海的陳英士(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先後任科員、連長、營長。討袁失敗後,何再次東渡日本繼續學習。結業後轉入日本士官學校27期步科。

1916年秋,何應欽在士官學校畢業,逢貴州督軍劉顯世創辦講武學堂,劉電囑其子劉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聘何等數人回貴陽為劉訓練新軍。經劉顯世和黔軍總司令王文華保薦,任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兼學生營營長。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孫中山命廖仲愷、蔣介石等籌辦黃埔軍校,四處延攬人才。何應欽赴廣州,在孫的元帥府任參議。何因與蔣介石既有“同學”、“同事”的關係,又在貴州辦講武學校頗有名氣,於是被蔣看中,參與軍校籌建工作。黃埔軍校成立,何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

何應欽

兩次對蔣介石生異心,為何沒有被貶值?

蔣介石執政黃埔軍校後,拉攏人才,其中8位是他的得力幹警。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八大金剛”自黃埔軍校始,就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黨的黨政軍等方面握有重權。

八大金剛第一位的是何應欽,老同盟會員,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但是這位八大金剛之首,卻並不安於現狀,曾經想爬到第一的位置。

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於通電反共反蔣,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馮玉祥為首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與蔣有矛盾,公開逼蔣下野。何應欽以為蔣樹敵太多,已四面楚歌,必敗無疑。於是暗中支援桂系逼宮。這樣,蔣只好下野。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而何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蔣事後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是蔣、何的第一次矛盾。

蔣下野後,由何、李、白組成軍事常務委員會,對國民革命軍實行集體領導。何、李擊退孫傳芳、唐生智等對南京的進攻。

1927年11月10日,蔣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預會通過決議,敦請蔣復職。蔣復職後,於1928年2月,不與何應欽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蔣直接去何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職,將軍隊編為4個集團軍,蔣自任總司令。後又經別人圓場,蔣才又委何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蔣介石和何應欽的第二次矛盾是在西安事變期間。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師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當時,何等主張打,孔祥熙、宋美齡等主張和,馮玉祥、李烈鈞等國民黨元老出於國家民族安危,支援主和派政治解決,一連幾個晝夜爭吵不休。宋美齡害怕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殺掉,一再央求何答應張、楊部分要求和平解決,可是何態度堅決。12月14日,端納帶著宋美齡、孔祥熙的祕密使命飛抵西安,會見了蔣介石,並向蔣遞交了宋美齡的親筆信。宋美齡在信中建議蔣下令何應欽停戰。在何等的挾持下,國民黨通過了“討伐”張、楊的決定,授何負責軍事,代行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何一方面與日本駐華使館及桂系、四川聯絡,促汪精衛回國主持大計,對人事作出內定,一方面出任討伐總司令,調動兩個集團軍向西安推進,令空軍轟炸張、楊部隊。

18日上午,蔣鼎文由西安飛抵南京,向何應欽出示了蔣介石停戰手諭,何應欽這才罷手。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26日中午,蔣介石飛返南京,何應欽率員到機場歡迎,蔣介石對他特別表示親切。次日,南京舉行了20萬人參加的“慶祝蔣委員長返京大會”,蔣介石又讓何應欽代表自己在大會上致答謝詞,這應該說是蔣給予何應欽的殊榮。事後,蔣介石在各種場合都說到,西安事變之所以能夠和平解決,張學良之所以禮送他回南京,都是因為何應欽的討伐和施加軍事壓力的結果。這也就是說,何應欽的討伐給了蔣介石的面子和一個很好下的臺階。在蔣回南京後,何仍留任軍政部長一職。

1937年“7.7”事變發生時,何在四川主持整軍會議,即被蔣召回南京,商討抗日大計,並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在討論南京戰役計劃時,何等多數將領主張用20個團左右兵力,以殲日軍有生力量。但蔣未採納,結果大敗,造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1938年1月,何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軍制計劃和參與各個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作了一些努力。

何本人沒怎麼帶過兵,一直在大本營主持,抗戰結束後作為中國地區總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與蔣的關係,可以用互相利用為形容,何兩次對蔣生出異心,一是聯桂讓蔣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變準備武力討伐,按常理蔣早就該清除異己,但蔣沒有,因為何手下有國民黨內很大一部分實力,蔣不得不借助,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

在臺灣生活期間關注經濟建設

何應欽隨國民黨殘兵敗將逃到臺灣後,寓居臺北牯嶺街,自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又當上了總統。何備受冷落,被排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只任一席中央評議委員;軍隊中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

官場失意,但他仍以民間方式繼續為蔣效力。他發起組織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當了幾年常委,便一直任會長;他又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一直掛副會長頭銜(會長為蔣介石);他又是臺灣道德重整會會長,前後十次出國進行國民外交。八十年代後,他與郭為藩、李廉、沈君山、倪摶九、周應龍還當上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

何晚年的公事無非是開會應景,發表講話,參加證婚、剪綵、葬禮等。其餘大部分時間是打橋牌、打獵、打高爾夫球、栽花種樹等。隨著年邁體衰,特別是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何的注意力也逐漸從軍事轉移到臺灣經濟文化建設上,提出不少建議,對臺灣經濟文化繁榮非常關心。

何應欽晚年反共之志不改,依然堅持三不政策。其妻病故後,他更煢煢孑立,形影相弔。1980年4月90大壽時,著名國畫家張大千根據他平日的描述,精心畫了一幅《泥凼風景圖》作壽禮相贈。在眾多或華貴、或榮耀的禮品中,他甚愛這幅少小記憶裡的山水圖。

1986年4月,何應欽中風,被送進醫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心臟衰竭停止呼吸,享年98 歲。

晚年何應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rdx6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