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北方逐步淪陷蔣介石為何集中70萬大軍血戰江南

北方逐步淪陷蔣介石為何集中70萬大軍血戰江南

關於淞滬會戰的解釋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雙方誰是主動發起者的問題。在歷史教科書裡,總是說日本要三個月滅亡中國,所以日本要南北夾擊中國。但是如果認真分析一下,這個情況是無法實現的。日本的國力有限,想從南北兩個方向動兵是不可能的事情。客觀的說,淞滬會戰是蔣介石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而蔣介石發起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扭轉中國戰局,也就是利用空間換取時間。

北方逐步淪陷蔣介石為何集中70萬大軍血戰江南

一、由於北方軍閥的錯誤,造成了抗戰初期的被動

在七七事變爆發時,北方地區根本不在蔣介石的直接控制之下。宋哲元和閻錫山才是北方地區的實際控制者,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宋哲元認為情況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他主張與日本方面進行和談,為了避免刺激日本,他的軍隊戰備狀態不高。但是到了7月下旬,日本的兵力調動已經完畢。到了這個時候,宋哲元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為時已晚,最終京津地區失守。這一地區失守之後,日軍開始染指山西北部地區。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一直堅持守土抗戰。也就是說只要日本人不染指山西,那他就不會主動與日軍為敵。直到日軍出現在山西北部之後,閻錫山才同意讓蔣介石的中央軍進入山西。在此之前,無論是閻錫山還是宋哲元,都拒絕中央軍進入自己的地盤。

在日軍開始進入山西之後,蔣介石的神經立刻緊張了起來。蔣介石是熟讀中國歷史,知道山西的丟失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一旦日軍完全佔領山西,那它就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路是從山西進陝西,然後南下進攻四川。這是當年蒙元滅宋之路,西南失守意味著中國失去了抗戰大後方。第二條路是從山西攻河南,然後直取湖北地區。這就把中國的東西徹底分開,使雙方無法呼應。最後一條就是從山西、河北一線進入山東,然後進攻江蘇。這是當年滿清滅亡南明之路,所以當日軍開始進攻山西之後,蔣介石會立刻命令衛立煌率領10多萬中央軍進入山西的原因。當然,進入山西是閻錫山同意的。

二、蔣百里提出了用空間換取時間的建議,蔣介石決心開闢第二戰場

就在蔣介石準備死守山西之際,軍事學家蔣百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蔣百里認為中國的地形由北向南除了長江之外,幾乎無險可守。無論日軍從哪條路南下,中國都很難抵擋。但是如果能夠把日軍進攻的方向從由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那中國就可以利用複雜的地形和廣闊的國土僅僅層層抵抗。也就是利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日本是一個島國無力進行持久戰,戰爭的時間越長對日本越不利。對蔣百里的看法,蔣介石深以為然,在這年的8月就開始準備這次戰役。至於為什麼要選擇上海,主要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是長江的出海口,而且又是國際大都市,在這裡發動戰役即有國際影響又有實際價值。

當時日本並沒有打算在上海地區發動攻勢,上海的日軍只有5000多海軍陸戰隊。蔣介石為了吸引日軍的主力到了,派出了各路軍隊進攻。起初這次戰役的規模並不大,但是中日雙方都在不斷的增兵。起初日本方面只是為了派出援兵接應被圍困的海軍陸戰隊,但中國軍隊的數量越來越多。最終日軍的兵力超過了30萬,而蔣介石也先後調集了70餘萬軍隊迎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嫡系部隊。但有一個問題是致命的,就是上海的地形問題。上海是沿海城市,日本的海空軍力量可以肆無忌憚的襲擊中國軍隊。起國中國空軍還可以與日軍進行廝殺,不過隨著戰爭的消耗,中國空軍戰機消耗殆盡。日本重型戰艦的艦炮對中國軍隊的殺傷力極大,而中國軍隊沒有還擊的武器。

三、淞滬會戰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中國在戰略上取得了勝利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直接減輕了北方軍隊的壓力。但是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陣亡12萬、負傷超過35萬。江南地區的中國軍隊消耗殆盡,這給之後的南京保衛戰和徐州會戰埋下了隱患。但從戰略的層面來說,這次會戰成功改變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實現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第一步計劃。中國軍隊為什麼要在上海鏖戰三個月而不退,也是有自己苦衷的。中國大部分工廠、企業基本上都在江南地區,中國軍隊在上海拼死鏖戰是為了給他們贏得撤離的時間。企業搬家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蔣介石為了把這些企業撤往內陸,只能一次次的把部隊派往前線。這些戰士註定九死一生,但是這也是最後的辦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lkwm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