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揭祕袁世凱之孫袁家誠 出身曾寫“北洋軍閥”

揭祕袁世凱之孫袁家誠 出身曾寫“北洋軍閥”

在袁世凱之孫袁家誠的家裡,有一張留存約一個世紀的袁世凱的照片,這張照片是袁世凱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時的留影。袁家誠說,曾經,袁家每一房後人家中都有這張照片,從他記事起照片就掛在家中的牆上。“文革”時,居住在天津的其他袁氏後人都將這張照片毀掉了,但袁家誠沒這麼做,他說,正是因為對家族的感情,讓他歷經艱辛將這張照片保留了下來,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如這張照片一樣,早年曆經沉浮,如今歸於平靜。

揭祕袁世凱之孫袁家誠 出身曾寫“北洋軍閥”

1938年,袁家誠出生於天津法租界大營門項城袁寓,他回憶,“那是一座巨大的宅院,院子就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一幢樓分成四個部分,我們每一家都能住十幾間房子。”

今年78歲的袁家誠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享受著退休生活。平日,他喜歡打球、游泳、唱京劇……在很多人眼裡,他是一位和藹的普通大爺。他很少對外主動提及自己是袁世凱之孫的身份,“低調做人一輩子”——這是袁家誠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1938年,袁家誠出生於天津法租界大營門項城袁寓,當時,這座深宅大院中居住著袁世凱與第二位夫人如夫人的四個兒子和他們的子女。袁世凱總督朝鮮時,一度打敗日軍進攻,朝鮮國王很感謝他,朝鮮的宰相和他結為“金蘭之交”。當時,朝鮮許配給袁世凱三位朝鮮夫人,其中就包括這位宰相的女兒——被稱為如夫人的吳氏,她正是袁家誠的祖母。

袁家誠從未見過自己的祖父母,只是聽家人說,祖母性格溫和厚道,由於自幼生活優渥,她不善理財,花錢比較大手大腳,“長輩們說,民國時,天津遇到自然災害,她還蒸過很多袁家大饅頭賑濟災民。其實我們這一支家族成員的性格都很像她。”袁家誠說。

袁家誠六七歲時和姐姐袁家文合影

如今位於建設路的項城袁寓已不存在,但從袁家誠的回憶中,我們依舊能感受到昔日這座建築的豪華與氣派:“那是一座巨大的宅院,院子就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一幢樓分成四個部分,我們每一家都能住十幾間房子;院子裡有很多低矮的平房,是傭人們的住所。”袁家誠的父親是袁世凱第十子袁克堅。作為北洋政府的領軍人物,袁世凱在政治上推行“洋務”“維新”,在家也推崇西學中用,他的十七個兒子中很多人有過留學經歷,袁克堅就是其中之一。

袁克堅曾留學美國哈佛,主修政治經濟專業,祖母去世那年,他和留學英國的弟弟袁克度回國奔喪,之後就留在了國內,“我叔叔學化學,自己配出的香水可以和法國香水媲美,大家叫他湯姆·袁,那是他的英文名字。”

袁家誠(左二)全家合影

對於袁家誠這一輩人來說,曾經的富裕生活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榮耀,反倒是歷史課上“竊國大盜袁世凱”的說法糾纏了他們的整個學生生涯。

雖然英語很好,又具備專業功底,但袁克堅一生幾乎沒有出去工作過。對於這件事,袁家誠很多年後才理解了父親的想法:“工作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會講起自己對上一輩人的認識,這是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出身不能選擇,但人生道路可以選擇,於是袁克堅寧願選擇在家當寓公,將自己隔絕在世事紛擾之外。袁家誠記憶中的父親“喜愛下廚,到天津各大飯館吃飯,最愛到後廚去看看,還和大師傅結為好友。在家裡,他就像個‘孩子王’,做好飯就招呼我們和堂哥、堂姐來吃。”

民國時期袁家生活富裕,靠吃祖產過活,在項城袁寓,袁家誠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他記得,那時出生於天津游泳世家的穆成寬曾到家裡來教堂哥們練摔跤,後來,租界裡駐紮了很多美國兵,堂姐妹出門都讓穆成寬當“保鏢”,確保人身安全。“小時候,家裡人出入都乘轎車,但那時最讓我感到新鮮的是租界裡的馬車。有時我和堂兄偷偷爬到馬車後面,車伕看見車後有小孩搗亂,便將馬鞭向後一甩,把我們嚇跑。那時到了中秋節,家中院子裡會放一張八仙桌,上面擺著月餅、石榴、蘋果,我們這些小孩就藏在桌布下面看親朋好友中的女性成員來拜月,她們走了之後,我們就偷桌上的月餅吃。”

如今,那些錦衣玉食的時光在他的記憶裡已經變得模糊,而對於袁家誠這一輩人來說,曾經的富裕生活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榮耀,反倒是歷史課上“竊國大盜袁世凱”的說法糾纏了他們的整個學生生涯。袁家誠表示,新中國成立後,在學校上歷史課時,一提到袁世凱,同學們都扭頭看他,讓他感到很委屈,有時上完歷史課還會暗自流淚。“那時我立志要像袁家騮那樣,當袁家的第二個博士,將來報效國家,也為家族爭氣。”袁家誠說,這件事成為他“好好學習”的人生動力。上學期間,袁家誠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品學兼優,可造之材”是老師給他最多的評價。

如今,除了享受退休時光,袁家誠還會抽出一些時間研究歷史。他家有一個大書櫃,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和袁世凱以及北洋歷史有關的書籍。他說,他希望通過歷史學者的分析研究,為人們還原一個關於祖父袁世凱的完整而真實的歷史面貌。

新中國成立後,袁家誠一家搬出了項城袁寓,他努力奮鬥的信念未曾改變。高中畢業時,他的父母已去世,考大學時看到志願表上要填家庭出身,他無人可問出身一欄填什麼,想到父親沒有工作,再往上一代就是祖父袁世凱了,於是便寫下“北洋軍閥”,在海外關係一欄,還如實寫了親戚的名字。

就是“北洋軍閥”這四個字,讓袁家誠從1957年開始連續5次大學聯考都沒有敲開大學的門。那時,因為學習成績一直優秀,有的同學請他幫忙補課,結果,那幾位讓他補課的同學都考上了大學,唯獨他落榜了。“那是一個夏天,我在鋼廠當臨時工。有一天,有位昔日的同學迎面走來,看到他胸前的清華大學校徽,我心裡特別難過。”不過,袁家誠表示,即便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刻,他也不想沉淪下去,他經常鞭策自己找機會多學多幹,相信終有一天會有用武之地。

後來,袁家誠被分配到天津中心婦產科醫院從事後勤工作,負責病案管理。1970年,中央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口號,袁家誠響應號召,和妻子去了內蒙古商都縣,在那裡待了8年。

母親陸毓秀

他說,那時的他不甘心一輩子在公社當醫生,一次,醫院派人去集寧市學習放射,因為怕被輻射,醫院裡沒有一個人主動報名。他看到這個機會,主動申請前往,一學就是兩年。學成回到商都縣後,縣醫院也配備了放射機,袁家誠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科室。1978年,落實政策後,袁家誠回到了闊別8年的家鄉,成為一名放射科醫生,就這樣一直幹到退休。總結自己的一生,他覺得雖然命運幾經波折,但他依舊靠自己的努力學習了專業知識,這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家族了。

沒有邁進大學之門給袁家誠帶來無盡的遺憾,他將這份遺憾化為教育子女的動力。袁家誠說自己是一個嚴父,“兒子在一中上學時,我從他宿舍裡翻出牛仔褲和墨鏡,氣得一下子將墨鏡摔了,因為牛仔褲是兒子找同學借的,所以我沒剪。現在想想,當時我確實對孩子們挺嚴厲的。”袁家誠的一兒一女都很爭氣,如今都事業有成,這讓他感到欣慰。

父親袁克堅

如今,除了享受退休時光,袁家誠還會抽出一些時間研究歷史。他家有一個大書櫃,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和袁世凱以及北洋歷史有關的書籍。他說,他一直在進行袁世凱及袁氏家族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希望通過歷史學者的分析研究,為人們還原一個關於祖父袁世凱的完整而真實的歷史面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nm61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