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北洋軍閥的發展程序:袁世凱統領下的北洋新軍

北洋軍閥的發展程序:袁世凱統領下的北洋新軍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北洋軍閥的發展程序:袁世凱統領下的北洋新軍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佈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佈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佈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鬥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勳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omg4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