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恐龍滅絕之謎 並非由於奇科蘇盧布隕石撞擊

恐龍滅絕之謎 並非由於奇科蘇盧布隕石撞擊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於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

恐龍滅絕之謎 並非由於奇科蘇盧布隕石撞擊

科學界流行的看法認為,6500萬前撞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一塊巨大隕石,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凱勒最近說,地質分析表明這次撞擊與恐龍滅絕在年代上不吻合。

凱勒日前於正在新奧爾良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說,外來天體撞擊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但真正給了恐龍致命一擊的,可能並不是形成墨西哥“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那次撞擊,而是一次人們尚不瞭解的撞擊事件。

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奇科蘇盧布”隕石坑,被認為是一個類似小行星的天體撞擊地球的遺蹟,最近十多年來一直被科學家們視為支援恐龍滅絕“外來天體撞擊”假說的確鑿證據。早先研究顯示,形成“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這次撞擊,發生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時期,與恐龍絕跡時間吻合。科學家們由此推測,這次撞擊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地球物種大規模滅絕。

但在2004年,凱勒等人對從“奇科蘇盧布”隕石坑中部地表以下約1500米深處鑽取出的芯樣進行分析後發現,該隕石坑形成時間比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時期要早30萬年左右。這一發現對“奇科蘇盧布理論”是一個打擊,不過有科學家對凱勒等人所取樣本是否能準確反映撞擊發生年代表示懷疑。

為了平息爭論,今年3月,凱勒等人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布拉索斯河谷地區羅斯巴德鎮地表50米以下鑽取了3份芯樣,以提取地球物種大滅絕時的沉積物樣本。布拉索斯河谷地區被認為是研究形成“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那次天體撞擊影響的最佳地點。

在一份長2米的樣本中,凱勒等人發現導致“奇科蘇盧布”隕石坑形成的那次天體撞擊而噴射出的玻璃沉積物,在地質年代上與在大滅絕中滅絕的生物化石相差30萬年,再一次向“奇科蘇盧布理論”提出質疑。樣本中有一層厚2釐米的斑脫土,這是一種結構發生改變的自然玻璃成分,來自形成“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天體撞擊所產生的噴射物質。斑脫土層之上,是厚50釐米、來自由撞擊引發海嘯的沉積物。這兩層沉積物之上,是厚1.2米的碎石層,即大滅絕時死亡的小型動植物化石。

凱勒表示,新發現是“奇科蘇盧布理論的致命硬傷”,科學家們應當在真正導致大滅絕的天體撞擊隕石坑旁開展科學研究。

凱勒等人認為,恐龍和同時期其他一些物種的滅絕,很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說,在比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時期更早的時期,地球上火山噴發活動就開始活躍,地球氣候變暖,給生態系統帶來壓力。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時期地球所受的外來天體撞擊,與火山噴發活動一起,給了恐龍致命的最後一擊。不過,這最後一擊可能不是形成“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更早的那次外來天體撞擊,而是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時期,在其他地方發生的、尚未得到證實的外來天體撞擊事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r18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