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抗戰女兵張克端逝世 曾就讀黃埔軍校幹部訓練團

抗戰女兵張克端逝世 曾就讀黃埔軍校幹部訓練團

4月17日上午11點過,98歲的張克端像往常一樣,躺在家中床上休息。保姆做好了飯來叫:“婆婆,起來吃飯了。”張克端沒有應聲,平靜而安詳,在睡夢中結束了自己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生命。

抗戰女兵張克端逝世 曾就讀黃埔軍校幹部訓練團

98年前,出生在安徽合肥;78年前,進入黃埔軍校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學習、工作;71年前,在成都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後,在成都度過了自己平靜安詳的一生。在中國最後的抗戰老兵中,又一位輕輕地走進了歷史

逃難離鄉19歲加入黃埔“戰幹團”

1918年8月2日,張克端在安徽合肥肥東縣店埠鎮出生,她的祖父曾是李鴻章的私塾老師。因為父親到合肥師範學校任財務科長,她幼年時代便到了合肥生活

1937年夏天,張克端結束高中學業的同時,“七七事變”爆發。戰亂中,她和家人跟隨叔叔遷移到了湖北武漢。在之後幾個月的時間裡,隨著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華北、華東等地相繼淪陷。1938年,張克端報名參加黃埔軍校的戰時幹部訓練團,成為第一期學員,被分配到女生隊三中隊。

在艱苦的歲月裡,“戰幹團”學員的訓練是艱辛的。一個班10多個人,睡一張鋪在地上的大通鋪,每日三餐8人一桌,只有一盆水煮菜。兩套運動服、一套草綠色裙子軍裝,是張克端最貴重的“裝備”。

在張克端的“戰幹團”生涯裡,這個19歲的少女漸漸對中國正經歷的這場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對自己棄筆從戎的選擇,也變得更堅定。

投身抗戰成為戰場上的白衣天使

張克端於1938年8月正式畢業,隨後進入青年團幹部訓練團繼續接受訓練。

“那個時候,仗已經打到武漢了。”張克端的小兒子劉興根說,訓練之餘,張克端時常冒著頭上的轟炸機,從位於珞珈山的武漢大學趕往正在激戰的前線搶救傷員。每當支前民工將傷兵抬下戰場,張克端便立即衝上前為傷兵們清洗和包紮傷口,然後再將傷兵護送到後方醫院。

隨著戰爭的不斷髮展,傷兵人數急劇增多,對外港口和運輸路線多被封鎖和破壞,武漢缺醫少藥的情況日益嚴重。訓練班的學員每隔一天便要去距離武漢不遠的黃陂、孝感等地,為傷兵收容站的傷兵們送去食品和藥品,清洗傷口和衣物。

在媒體此前的採訪中,張克端曾經回憶說,由於條件有限,很多傷兵的傷口已化膿、腐爛,不少還長出了蛆蟲,“每次到那裡,心裡就說不出的難受。”

立下遺囑身後不設靈堂,一切從簡

1945年日本投降時,張克端因為右臂中彈受傷正在成都養傷。

“我媽說,1945年8月10日傍晚,成都大街小巷突然賣起了‘日本宣佈投降’的號外。”張克端的兒子劉興根拿出一疊老人的資料回憶道,“她說,當時成都居民紛紛上街,美國大兵也從鳳凰山機場趕來加入到慶祝行列,整個春熙路亮如白晝。”

1949年,張克端夫婦選擇留在大陸,並定居於成都。她養育了5個子女,而在其過世時,最長的重孫已14歲。她的晚年生活,學太極、寫字畫畫,時不時走訪老姐妹……過得規律而平靜。

2014年,張克端留給兒孫的遺囑裡寫道:“你們要團結和睦,相互照顧。我臨終時,不做手術,不搶救,不浪費國家資源。身後,不設靈堂,一切從簡。”

2016年4月17日中午,98歲的抗戰老兵張克端在家中平靜離世。4月18日中午,成都武侯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吳瑜聰到張家弔唁時說,在武侯區,像張克端一樣的抗戰老兵,目前還有13人,“越來越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l7lp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