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幼兒教育 >

棍棒之下出孝子?別讓家庭教育過於扭曲

棍棒之下出孝子?別讓家庭教育過於扭曲

棍棒之下出孝子?別讓家庭教育過於扭曲

棍棒之下出孝子?別讓家庭教育過於扭曲

傳統教育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要“教訓”一下,在現代家庭教育中暴力是不受推崇的。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家長或是即將成為家長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別把孩子當成偉人來培養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很多家長從小就強加給孩子一個遠大的目標,並且逼著孩子去實現。這也無可厚非,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認為這是在為他好,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先生認為:“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出來就是個天才,並且按照天才的方向來培養,要孩子學音樂、學藝術、學繪畫,還要孩子語文、數學、英語一門不少都變成所有同學中間最好的。相對而言,國外的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很少把孩子當作一個成功人士來培養,他們認為成功不成功其實在於孩子的天資,就讓他自然發揮就行了。我覺得父母要放棄對孩子不合理的期望,只要能夠確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使是在全班最後一名也能依然快樂成長。”

“我也是家長,孩子是咱們生命的延續,咱們希望孩子要比咱們好一點,其實沒有錯,問題是你拿捏好或者把握好,對自己的孩子有清晰的判斷和把握。第一個方面是家長們必須有接受再教育的過程。再教育既有社會機構和像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這樣的家庭教育機構,也有學校這樣一個機構,我們清華附小就有家長委員會。第二個方面是對特殊和特需兒童背後的家庭做特殊的諮詢、矯正和調整。我們學校有一個課程研究中心來帶動我們孩子後面的家庭的成長。第三個方面是通過兒童的日常生活和成長來引導家長正確的思維方式。”清華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竇桂梅女士如是說道。

引導比強迫更加有效

在家庭教育中,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或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儘量不要去強迫他。孩子的心智還處於發育期,過於強迫他去做某件事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牴觸心理。這種情況下,最合適的做法就是去引導他。那麼如何去引導孩子呢?杭州師範大學附屬學校校長陳錢林先生提出了三點經驗:

1.以學習引領學習。一是營造書香家園,我在家裡的各個地方都擺了書,孩子在家裡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書。二是引導孩子自學,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至於學什麼應該讓孩子自由選擇。

2.以追求引領追求。我把我的追求展示給孩子看,我在追求的過程中失敗了,但我展示給孩子的是屢敗屢戰的精神。孩子看到爸爸這麼追求,那麼自己也會追求。當孩子有追求的時候,我跟他一起做夢,所以孩子從小就有夢想、有志向。

3.以精神引領精神。每個人都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我感覺最要緊的是引導孩子閱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次是給孩子講長輩的創業故事,精神的食糧是可以隔代流傳、隔代傳遞的。最後,要把挫折變成挫折教育。大人的挫折可以變成孩子的挫折教育,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更是難得的教育機會。我們有意識地要發現這種資源並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孩子才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祁麗珠同樣認為:“家庭教育的好與壞,跟父母的學識、地位經歷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教育孩子的重點是從養護他的心開始,然後才從他的德入手。向善而教,向著天性去教孩子。向著孩子的生長髮展規律去引導他成長,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一個主規律。所以,一切的教育要回歸他的本質——遵循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家長的心要放下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給孩子自尊心。”

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利很小甚至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各種選擇,小到玩具、衣服,大到興趣、交友。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不夠成熟,在面對選擇時大包大攬,替孩子做主。當孩子長大以後,發現他做事沒有主見,連最基本的選擇都會變得困難。

“家庭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孩子學會選擇,讓孩子儘早能夠變得有獨立的人格,獨立面對世界。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父母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最好的自己。而我們好多家長更多的是,我給你安排一切,我替你鋪好路,但是孩子一定喜歡嗎?不一定喜歡,孩子將來發展一定順利嗎?不一定順利。”吉林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心理諮詢研究中心主任李兆良介紹說,“如果孩子要去做某件事,讓他把理由列出來,我跟你平等交流,我尊重你、幫你分析,覺得可行就尊重你的意見,讓你嘗試。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應該允許他去找一條路,去試一條路。”

針對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這一問題,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邊玉芳教授認為:“父母既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又要學會正確地愛孩子,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減少過度控制。如果孩子被過度控制,一味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過度控制、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會助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削弱孩子的自立與自律能力。孩子的人生屬於他自己,父母不能包辦替代。”

臺灣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則表示:“父母有個責任,就是先讓孩子知道你的每一個選擇可能面對的後果。如果分析利弊之後,這孩子說我還是要去,我支援他。重點在於讓孩子自己去說明他的計劃、具體安排,我會一直跟他討論這樣的事情。通常在我的經驗裡面,如果父母肯聽孩子的,然後讓孩子去說這一套,他說完就會講“我看我還是再等一年好了”。最後的選擇都是孩子的,但是我會讓他有一個過程,會讓他知道如果要去,面臨的會是什麼樣的難題。”

做好自己再去教育孩子

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在千年以前就提出了“言傳不如身教”的理論。而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在期待孩子優秀之前父母要先嚴於律己。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冉乃彥提出:“我們研究結果中,家長的自我教育即是自我認識、自我要求、自我踐行、自我評價四個環節。 自我認識,包括三個層次,首先要客觀看自己,其次要全面看自己,然後還要發展看自己。中國的家庭教育近年來發展非常快,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實踐都非常多,隊伍越來越大。家庭教育事業的核心在於激發家長進行自我教育,這樣才能使家長逐漸自我成長,真正成為家庭教育的主人。”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觀察和模仿學習的榜樣。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邊玉芳教授介紹說,“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父母表達情緒要有藝術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jiaoyu/yo4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