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學生保健 >

中國小生如何與同伴交往

中國小生如何與同伴交往

中國小生如何與同伴交往

中小學生如何與同伴交往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用於同伴交往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有調查顯示,兒童和青少年在學校的一天中與同伴交往的情境高達299個。

同伴接納與否關鍵在於相互作用

由於同伴的能力相當、地位平等,屬於一種水平關係,因此從同伴那裡,個體可以得到關於自身能力的反饋,可以瞭解自己的表現是優於還是差於其他人。在同伴群體中,個體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非常受歡迎,有的非常不受歡迎,有的地位一般。心理學上用同伴接納來表示個體被同輩群體接納喜歡的程度,它反映了個體同伴關係的好壞。

影響個體同伴接納的因素很多,如個體的社會行為特徵、認知能力、身體特徵、名字等。以兒童為例,以往的研究發現,受歡迎的兒童往往缺乏攻擊性、外表吸引人、能堅持交往、願意分享,被拒絕的兒童常常有許多破壞行為和不當行為、極度活躍、說話過多、有許多單獨活動。被忽視的兒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現、攻擊少、逃避單向交往。同樣,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在不同年齡段也有不同體現,如越小的兒童越看重外部特徵,越大的兒童越看重個性特點。

心理理解能力影響同伴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受到同伴的歡迎,而有些人則遭到同伴的拒絕呢?除了以上這些個體特徵外,筆者還發現,學生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什麼是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講,每個人在對他人行為進行內在心理層面歸因時,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方式,這是心理理解能力的核心內容。不同個體的心理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一項對中國小生歷時兩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推測他人心理是否準確、推測他人是有意還是無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測個體在同伴中的被接納地位。

研究者給中國小生呈現一些同伴交往情境。情境中,主體遭到了同伴的拒絕,如“同伴沒有來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或“同伴沒有借給自己一本書”,請中國小生從心理層面進行原因解釋。結果發現,一些中國小生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絕,是由於同伴不喜歡與自己交往,而這些中國小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絕。另有一些中國小生認為,同伴的拒絕是由於碰巧有事等客觀原因。這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被提名為受拒絕的個體。這一結果表明,中國小生對社會交往行為的理解會影響同伴對他們的接納。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訓練被同伴拒絕的個體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從而改善其同伴關係。

中國小生自身、教師和家長在中國小生同伴關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對於中國小生來說,面對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失敗的情境時,一定要採取積極、理解的心態,而不是盲目以為同伴不喜歡與自己交往,從而進一步採取消極的交往行為,最終導致自己被同伴拒絕排斥,陷入惡性迴圈之中。教師應盡力理解、幫助學生,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對同伴關係較差的學生要努力幫助尋找原因並對症下藥、積極處理,改善其他同學對該類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對於家長而言,無論孩子身處怎樣的逆境,都要抱以理解、關懷和支援的態度,只要堅持不放棄,提供相應的幫助,孩子一定會走出被動的心理態勢,擁有更為愉快的同伴交往經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xuesheng/7xp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