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生活百科 >家庭生活 >

閩南的風俗

閩南的風俗

普渡、嫁妝、尾牙、車鼓弄、博餅(跋餅)、舞龍等。

閩南的風俗

1、普渡:普渡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至農曆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臺灣盛行。每年月的七年級、十五或者八年級、十六,是閩南,臺灣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4、車鼓弄:又稱弄車鼓、車鼓陣,是中國閩南特別是同安地區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民俗娛樂形式。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傳統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5、博餅(跋餅):是起源於廈門的中秋傳統活動隨之傳播至閩南地區,始於清初,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6、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中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標籤: 閩南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baike/jiating/glel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