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停藥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停藥

對於人們來說。乙肝是一種非常恐怖的肝炎,唯恐避之不及。這給乙肝患者的生活也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其實我們身邊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乙肝病毒攜帶者。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停藥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停藥

九成乙肝患者渴望安全停藥

前不久,國內首次針對慢性乙肝患者治療需求進行了大型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慢性乙肝患者認為治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療效不明顯和每天服藥,對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困擾是口服治療不滿意的兩大主因,分別佔此項調查結果的60%和49%。“長期服藥會對身體健康有影響”成為慢性乙肝患者長期服藥的最大顧慮。此外,還有許多患者擔心“長期服藥會產生耐藥性,影響療效”、“長期服藥會給日常生活帶來麻煩,影響工作和交際”、“長期服藥帶來經濟負擔”、“長期服藥影響生育”、……即便是享受醫保的患者,也有半數以上每年自付比例超過一萬。

調查中發現有超過90%的患者渴望通過有效的治療,獲得安全停藥的機會。63%的患者更是期盼1~2年的療程後便能實現安全停藥。

而現實的情況是,13%口服治療乙肝的患者有停藥經歷。遺憾的是,其中有高達96%的患者又重新開始用藥治療。

那麼,到底乙肝患者什麼情況下才能駛向安全停藥的“碼頭”?停藥怎樣才能維持現狀不復發?

HVB-DNA轉陰並非安全停藥的指標

著名肝病專家竇曉光教授說:“在那些自行停藥的患者中,有近3成的患者認為乙肝病毒DNA(HBV-DNA)轉陰即是治癒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目前大多數患者接受的是口服類抗病毒藥物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最需要的就是堅持長期服藥。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患者無法堅持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有的患者因為出差、工作繁忙或者交際活動等而出現漏服藥物的現象。不少正在接受口服類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雖然渴望達到停藥,但是對於停藥後病情能否一直維持穩定而感到憂心忡忡。

竇教授說,“使用口服類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臨床上能夠達到停藥標準的比例比較低,對於絕大多數患者僅僅是乙肝病毒DNA指標(HBV-DNA)轉陰,這種情況是不能停藥的。這類患者如果自行停藥,復發的風險超過50%。這與治療過程中,慢性乙肝治療未能實現持久的免疫控制有關。”

竇曉光教授指出,病毒轉陰是口服抗病毒藥物最容易達到的目標,但它不是停藥的指標,更不是疾病治癒的指標。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在2011年釋出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規定:在達到HBV- DNA低於檢測下限、ALT(肝功能檢測的一種,即“谷丙轉氨酶”)復常、HBeAg(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學轉換後,再鞏固至少1年(期間經過至少兩次複查,每次間隔6個月)仍保持不變、且總療程至少已達2年者,可考慮停藥。

換用長效干擾素治療是安全停藥的“臨門一腳”

著名肝病專家任紅教授提出:口服類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法滿足患者安全停藥的治療需求。據臨床資料顯示,患者在使用口服類抗病毒藥物過程中如實現乙肝病毒DNA(HBV-DNA)轉陰、且“e抗原”定量處於低水平,採用長效干擾素治療一年後,實現e抗原轉換的機率比繼續服用口服類抗病毒藥物高一倍以上;對於已經實現e抗原清除的患者,近兩成患者有望在長效干擾素1年的療程內實現表面抗原轉陰。

有不少患者顧慮,轉換一種新的治療方式,是否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之前的治療成果是否會付諸東流?任教授解釋說:“加用或者換用長效干擾素治療是在過去治療成果的基礎上,邁向更成功的‘臨門一腳’,絕對不是‘從零開始’。患者無需對此感到擔憂。”

竇曉光,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傳染病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遼寧省傳染病重點學科主任,遼寧省肝病中心主任,遼寧省重症傳染病救治中心主任。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會全國常委;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會病毒性肝炎學組副組長;遼寧省肝臟病學會主任委員。

任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學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康髒病學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乙肝患者的飲食注意

(一)急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噁心、嘔吐和食慾差,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麵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適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適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

在急性肝炎恢復期,病人噁心、嘔吐症狀消失、食慾明顯改善,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製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復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復不利。

(二)慢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慢性肝炎的特點就是反覆出現肝臟炎症的加重和緩解,因此要根據肝臟功能的狀況來調整飲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緩解期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此時強調均衡飲食。

1、提供適當的熱量

2、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臟功能,有利於肝細胞損傷的修復與再生。

3、供給適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臟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

4、適當限制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制。另外,攝入適量的脂肪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於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慾下降,經常合併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適當量的脂肪食物,但過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適的。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佔全日總能量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制脂肪。

5、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適量補充維生素製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鬆,堅持飲用牛奶或適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

6、戒酒、避免損害肝臟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臟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加重肝細胞損害,導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

乙型肝炎的幾種臨床表現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現為急性黃疸型和急性無黃疸型。急性黃疸型可有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如低熱、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疼痛、尿黃如茶水樣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一過性大便顏色變淺,面板瘙癢、肝區壓痛及叩痛等,而急性無黃疸型多較隱匿,症狀輕,似有輕度乏力、納差、噁心等不適,恢復較快,常常體檢化驗時才被發現。

2、慢性乙型肝炎:根據病情可分為輕、中、重三種。

輕度:病情較輕,可反覆出現乏力、頭暈、食慾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適、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輕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狀、體徵缺如。肝功能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

中度: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居於輕度和重度之間。

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反覆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

3、重型肝炎: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症狀,神經、精神症狀(嗜睡、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昏迷等)

4、淤膽型肝炎:黃疸持續不退大於3周,稱為淤膽型肝炎。以肝內淤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臨床型別,又稱為毛細膽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膽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醯轉肽酶、鹼性磷酸酶、總膽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據肝臟炎症情況分為活動性與靜止性兩型。

活動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動的表現,乏力及消化道症狀明顯,ALT升高,黃疸,白蛋白下降。

靜止性肝硬化:無肝臟炎症活動的表現,症狀輕或無特異性,可有上述體徵。

②根據肝組織病理及臨床表現分為代償性肝硬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

代償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門脈高壓徵,但無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償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顯肝功能異常及失代償徵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腦病或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明顯曲張或破裂出血。

結語:治療乙肝,用藥的時候千萬不要見好久收。這是乙肝治療中的一個比較大的復發原因。(文章原載於《大眾健康》,刊期:2012.07,作者:欒兆琳,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乙肝患者 停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o6v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