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宋欽宗撕毀和議 守城英雄王稟讓太原變成硬骨頭!

宋欽宗撕毀和議 守城英雄王稟讓太原變成硬骨頭!

自從宋欽宗撕毀了和議書,決心用武力確保三鎮不失後,從上一年的十二月開始,太原就一直被層層圍困。事件起因可點選:金國來襲童貫跑路,好在此人坐守危城奮死抵抗!

宋欽宗撕毀和議 守城英雄王稟讓太原變成硬骨頭!

但全城軍民毫不氣餒,他們同仇敵愾,多次打敗金軍的猛烈進攻。客觀地說,一個孤城能夠堅守到現在,實在是個奇蹟。可惜盼望了九個多月,沒盼來解圍的援兵,卻盼來了捲土重來的金國鐵甲大軍團。

那麼,飽經打擊、糧草幾盡的太原城將會在今後的日子裡迎接這場戰爭大風暴呢?時窮節乃現,越是危難的時候,越能顯示一個人的節氣和風骨,也越能展示一個人的英雄氣概。有人說,太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此言非虛。

太原作為一座軍事重鎮,在一千四百餘年的頻繁戰爭中,無數次遭受侵略軍的攻打,儘管每一次面對的都是極為慘烈的惡戰,卻鮮有軍隊能從正面交鋒中將之攻破。這座英雄城市,即使城池被毀、百姓慘遭屠殺,其抵禦外敵的精神依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在抗金戰爭中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抗日戰爭中也是如此。

現在的太原城內,除了張孝純,還湧現出了千千萬萬的英雄人物。而建武軍節度使王稟,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個。

王稟,字正臣,開封(今河南開封)人,行伍出身,在軍隊中摔打多年,終於混到了一個步軍都虞候的職位。宣和三年,他參加了鎮壓方臘的行動,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成為了童貫手下的一名統制官。童貫從太原遁逃回京城,他毅然地留了下來,在太原任副都總管,統領宣撫司兵守城。太原戰爭中,他和張孝純分工明確、團結合作,他負責對外防禦,張孝純負責居中排程。因為防禦有功,這年六月,他被趙桓加封為建武軍節度使。

面臨金兵新一輪的大規模進攻,王稟毫無懼色,在城內發起了全民總動員,號召全民皆兵,全城皆戰。百姓的抗戰熱情高漲,為了支援抗戰,他們甚至把相連的屋舍全部打通,用以輸送兵械、糧食和轉移守城兵力。為了彌補糧草不足,官兵則時不時縋城而下,劫番賊寨,掠取柴薪。

但對完顏宗翰來說,這次他是有備而來。女真人原本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但在和遼國的生死搏殺中,他們學習和總結出了一套極其完善的攻堅方案,其中就有之前實施的“鎖城法”,此外,還製作出了許多用於攻城的大型器械。

為了啃下太原這根硬骨頭,這次完顏宗翰帶來了數千具炮石、洞子、鵝車、編橋、雲梯、火梯。攻城一開始,就列炮三十座;鼓聲一響,眾炮齊發。無數斗大的石塊遮天蔽日,挾著巨大動能和勢能,呼呼風響,聲威赫然。每塊石塊砸到城牆,都可以明顯感到城池在震動,樓櫓中炮,立即倒塌,四處泥土飛揚,木屑飛濺,人不幸被砸中,直接成為肉醬!

針對這個情況,王稟先在樓櫓四周架設虛柵,下面堆高粗糠布袋,樓櫓即使被毀,也能很快修復。

完顏宗翰又用填濠法向城推進:用一種下置車輪,上安巨木,狀如屋形,用生牛皮覆蓋,外面又用鐵皮裹實的“洞子”,士兵在裡面推動車輪前進,每一座洞子向城池迫近,後面都會有數不清的洞子連續跟上,座座節次相續,連線上了五十作餘輛,士兵便在裡面不斷傳輸土木、柴薪。靠近了城下濠溝,便用大板薪柴墊底,一層層加高,最後填土,與平地無異。

擁有了這些刀槍不入的洞子,無論城上拋射下的無論是箭、還是石頭、檑木,統統失效,毫無作用。這實在太危險了!如果再想不出辦法破壞這些洞子,洞子裡面的金兵就填平了濠溝;填平了濠溝,就接觸到城牆了;接觸到城牆了……他們會幹什麼?當然是繼續躲在洞子裡面工作了?幹什麼工作?鑿城牆!

王稟算準了洞子靠城的位置,在對應城裡面放置著大型風箱,箱前放置柴火,等金人剛一鑿穿城牆,便拉起風箱,熊熊烈火頓時被吹成了一條條狂飛亂舞的巨大火舌,鑽過了城洞。剛鑿穿了城牆的金軍還來不及慶祝,被火一燒,鬼哭狼嚎,卻又無從躲閃,只好沿著洞子往後退,火順著洞子往裡燎,洞子反而成了一個更加巨大、更加綿長的風箱,而且洞子裡面是木製的,遇火即燃,烈焰張火,金軍被燒得鬼哭狼嚎,死傷無數。

完顏宗翰氣得七竅冒煙,命人推出幾十座鵝車,該車體積龐大,形如鵝形,下面用車輪運載,通體包著鐵皮,與城頭齊高,前面的“鵝頭”由錐形熟鐵鑄成,下面由大索拉動。每一輛鵝車都由幾百人躲在後推行,靠近了城頭就拉動大索,“鵝頭”上下硺城,情形可怖。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王稟在城中製造跳樓,士兵站上面將一塊塊巨石捆起來,放在對方鵝車上,又派死士在下面用繩子和搭鉤將鵝車拉倒。

諸如此類,一場堪稱古代戰爭中最經典的城池攻防戰就此展開。攻防雙方都無所不用其極,將戰爭的藝術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史稱:“其雲梯、火梯,悉用車輪,其高一如城樓,悉為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考慮到城牆會壞,王稟甚至裡面築起了另一道城牆。這差點沒把完顏宗翰噁心死。

不過,從攻防的角度分析,攻方明顯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而防守方除了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外,還要不斷面對諸如人員減少,物資耗盡等種種致命因素的威脅。

王稟帶領著太原軍民又勉強地堅持了近二十天,終於陷進了絕境。從太原被圍之日算起,已經整整二百五十六日沒有得到過外界的任何補充。

城內糧盡,三軍就先宰殺牛馬騾驢為食,接著是烹弓弩、煮筋甲;百姓則煮浮萍、草、樹皮、糠粃、草茭裹腹,再到後來就吃死人的肉。吃人肉現象一出現,就意味著城池裡的支撐已經到了極限。

時間推至靖康元年九月,城中乏薪,軍民毀屋取木,燃骨充腹,殍死百分,存活的只有十之一二,大多病不能起。士兵雖然披堅執銳者,因為飢餓,根本拖不動軍器,只能倚壁瞠目,無法行走。九月三日,王稟在城南城牆上巡邏,金兵率先攻破北城,潮水一樣衝入城中。訊號傳來,王稟趕緊率兵前往救援,中途已報知府張孝純被俘,王稟掉頭向知府衙門奔去,與已衝入城中的金兵展開激烈的巷戰。在冷兵器時代,城池是抵禦敵軍的最後一道防線,城池失陷,守軍的鬥志與士氣便隨之崩潰,再激烈的巷戰也不可能改變戰鬥的結局了。

王稟身被十餘創,自知大勢已去,便帶著身邊的幾十個士兵且戰且退,從城南的開遠門殺出,到了城外的太原廟裡。

廟裡供奉著宋太宗趙光義的畫像,看著畫像,王稟放聲痛哭。

廟外的殺聲越來越近,王稟拭乾了眼淚,揹負著畫像投下汾水,慷慨殉國。其後赴難的還有王稟的兒子王荀、通判王逸、轉運判官王毖等三十餘名官員,死得極其壯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33x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