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張學良是如何做到“仰不愧天 俯不怍人”的?

張學良是如何做到“仰不愧天 俯不怍人”的?

1948年5月9日,張學良將軍在其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自覺自己還有點優點,1、良心秉正,每遇大事,總是把國家和大眾利害為思慮的主點,把自己的厲害置之度外;2、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否則早成了滿洲土皇帝。因之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張學良是如何做到“仰不愧天 俯不怍人”的?

功過是非自有人評說,今天我們以述事的角度記錄張學良的幾件事情。

父輩的身影

張學良將軍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也一度是中國的實際元首。在張學良將軍的記憶裡,父親做過的一件事情,讓他終生難忘。距離奉天不遠的新民府發生了一件命案,日本人打死了兩個東北軍。張作霖當即與日本人交涉,要求凶手償命。但是日本人並沒有按照張大帥的要求去做,只是賠償了一千兩銀子敷衍了事。張大帥暴怒,幾天後派了一群人在同樣的地方打死了三個日本人。當日本人提出凶手償命時,大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雖然在此事之後,張大帥被迫調離新民府,但這件事情卻給張學良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想再打了

1927年,張學良奉命與北伐軍作戰,將自己的部隊調到河南準備與北上的白崇禧部隊作戰。雙方互有攻守,總得來說,還是北伐軍佔了些優勢,但也不足以決定戰爭的勝負。特別是與張發奎一戰,雙方進行的炮戰幾乎將整個戰場夷為平地。3月間的一天,張學良遇到了一位乞討的老人,便令人給他一個饅頭。這個人態度不好,直接把饅頭扔到了地上。老人顧不得太多,拿起來就吃了。張學良好奇,便問老人家怎麼會到如此境地。老人說,這年頭,家裡人不是被抓去當兵便是逃難去了,只剩下我們這不能逃的了。此情此景使得張學良真的認識到了黎民的疾苦,也因此萌生了退意。5月,張學良主動撤出河南陣地,並致信白崇禧,信中主要強調了三點,第一,這次退兵,有很多糧食沒有帶走,按理說應該燒掉,但是留給你賑濟災民。第二,黃河鐵橋我有能力炸,但是我不炸,因為炸了再修,勞民傷財。第三,我的一些重傷士兵,不便帶走,還請白崇禧將軍加以關照。此事惹惱了張作霖,破口大罵張學良,但是張學良卻再不帶兵與北伐軍交戰。

要把東三省還給中國

“兩字聽人呼不肖,半生誤我是聰明”是張學良將軍對自己的評價。這個評價自是無可厚非,因為自作聰明,丟掉了東三省,因為與中央的若即若離,導致日本人有機可乘,使得東北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即便張學良將軍下令抵抗,恐怕也沒有辦法抵擋住日本人的進攻,形勢比人強,更何況此時的中國還是四分五裂,軍閥混戰。據張學良自己回憶,日本人之所以會發動九一八事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張學良在與日本人的交談中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不做滿洲皇帝。在日本佔領東北之後,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曾將張學良的私人財產歸還,並致信張學良表示歉意,張學良原封不動的將自己的私產又送了回去,並表示,要還,就把東三省還給中國。隨後,張學良不顧家人的阻攔,槍斃了自己的一個堂弟,以懲罰他的玩忽職守。但不管怎樣,東三省丟掉了,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自己下的,這是張學良一生的敗筆,也是他一生的夢魘。

被暗殺後,流亡出國

丟了東三省的張學良一時間成為民族的罪人,千夫所指,萬人唾棄。在上海遭到了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的暗殺,張學良感到恐懼,並求助於杜月笙。在杜月笙的活動下,王亞樵給了張學良三個選擇,第一奪回東北,第二自殺謝罪,第三交出所有財產。

張學良表示難以接受,最後在杜月笙不斷的努力下,達成的協議是,張學良被逐出中國,流亡歐洲。在流亡歐洲的過程中,還見到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建議張學良,歐洲此時自顧不暇,世界上能夠幫助中國對付日本的,只有美國,不要指望英美,義大利沒有實力,而德國也會袖手旁觀。

只有36歲的歷史

1936年,張學良奉命去陝北剿共。但此時的張學良已經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出於對內戰的厭煩以及對於日本侵略者的憎惡,張學良與楊虎城決定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也就是聞名中外,永載史冊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親英美派都有動作,張學良楊虎城各有想法,共產黨方面也有自己的考慮,國內形勢如緊繃的琴絃。

在各方面的博弈之後,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前提是蔣介石同意抗日。而試想如果當時蔣介石被處決,那麼中國必然會陷入外戰不止,內戰不休的局面。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親自將蔣介石送到了南京,並且負荊請罪,蔣介石軟禁張學良,直到1990年,臺灣李登輝執政時期,才恢復其人身自由,並且赴美定居。

筆者淺談:

有關於張學良將軍,是是非非,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愛國,因為他使得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做出了極大貢獻。有人說他賣國,正是他的不抵抗行為,使得東三省淪於日本長達十四年。有人說他是花花公子,生活很不自律,吃喝嫖賭無所不能。

依筆者之見,張將軍行事光明磊落,從不為自己的錯誤遮遮掩掩,也正是如此,張學良將軍一直身處爭議之中。他有大過,也有大功,我們去評價歷史人物,得結合當時的環境以及當事人的處境,切勿以區域性因素去定論。

歷史長河滾滾而去,流下滿目蒼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73l4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