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北宋初年金匱之盟 宋太祖為合理登位而編造

北宋初年金匱之盟 宋太祖為合理登位而編造

趙光義以皇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據說,是根據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見。杜太后臨終的時候,曾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年紀太小,不能凝聚眾心的緣故,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的親生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北宋初年金匱之盟 宋太祖為合理登位而編造

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就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在金匱裡,叫一名宮女儲存起來,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但,這個“金匱之盟”的真偽,是很值得懷疑的。

一方面,杜太后去世的時候,趙匡胤還只有三十四歲,正值壯年,這時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已經十四歲,轉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趙匡胤三五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七歲孤兒,以致群龍無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賢明,決不會出此有違綱常的下策。

另一方面,如果真有“金匱之盟”,太祖去世的時候,光義完全可以公佈出來,堂堂正正地當起皇帝來,可是他沒有這樣做。直到眾論譁然後的第五年,趙普才提起這件事,他也才如夢初醒地記起了這件似乎被遺忘了的舊事,並且煞有介事地列舉證人,公佈誓約。人們不得不懷疑,這所謂的“誓約”,是不是為了平息輿論,由趙普臨時炮製出來的並不存在的鬼話。

《宋史》中的畫外音

《宋史》對太宗趙光義推崇備至,但也以後人議論為名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摘,話雖是輕描淡寫,但落點都是很沉重的。

《太宗本紀》中說:“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不能無議”,就是有議論的委婉說法。換成白話來說,後代的人對趙光義主要有以下四點非議:

第一,為什麼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

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可是光義為什麼迫不及待,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是不是心懷鬼胎,搶先為自己“正名”,以造成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

第二,涪陵縣公為什麼被貶而死?

涪陵縣公是什麼人?是趙光義的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輪的皇位繼承人就應該是這位涪陵縣公了,可是光義即位不久,這位因避諱改名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奪王位,貶為涪陵縣公,不久,又不明不白地“抑鬱”而死。

第三,武功王為什麼自殺?

光義篡位時,匡胤的長子德昭已經三十歲,當時被封為武功郡王。征討北漢之後,德昭好意地勸太宗信守諾言,獎勵出征的有功將士,可光義把臉一沉,居然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也不遲。”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範,性命早晚難保,回家後就自刎而死。這種行徑,無異於逼殺。

一年之後,匡胤的年僅二十三歲的幼子德芳,也神祕地暴病身亡。人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趙光義斬草除根,終於消除了威脅皇位的最後隱患

第四,宋太祖的遺孀宋氏雖說享有開寶皇后的封號,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禮儀隆重地發喪?

四條非議,條條在理,但由於謀殺畢竟無人作證,非議永遠只是非議,“斧聲燭影”,只能是千古之謎、萬古之謎。

迷信,還是歷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內兩個兒子也不明不白地喪生,在輿論界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許許多多有關宋太祖暴死的神祕故事也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流傳。

到了北宋末年,大宋王朝半壁河山被佔,欽、徽二帝被擄,一個頗有影響的說法是,金太宗完顏晟同宋太祖長得一模一樣,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顏晟之手,報了昔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也似乎相信他們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

南宋的第一個君主高宗趙構沒有兒子,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大臣們議論紛紛,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太祖是宋朝創造者,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繼承皇位人。對這種胡言亂語,高宗開始往往是嚴加貶責,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變了主意。據說,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開國君主趙匡胤帶著他,逆轉時光,回到當日的“萬歲殿”,看到了當日“斧聲燭影”的全部情景,並且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子孫,國勢才可能有一線轉機。”

夢境也許是假,但傳位宋太祖的後代卻是真。高宗趙構終於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孫趙眘,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距離“斧聲燭影”的恐怖之夜,已經有一百八十七年。

我們當然不相信輪迴報應,但我們相信:宋高宗認識到了自己祖先的罪孽,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孫償還了歷史的公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yw4r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