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乾隆晚年官場怪狀 被炒魷魚依然可復原職

乾隆晚年官場怪狀 被炒魷魚依然可復原職

清代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合共六十四年。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乾隆在位時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他重視社會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重視水利保護農業生產,使國庫日漸充實。另一方面,他平定邊疆地區叛亂、完善西藏統治,佔領新疆。但是他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另外閉關鎖國政策也拉大與西方的差距,令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

乾隆晚年官場怪狀 被炒魷魚依然可復原職

究竟如何敗壞,從朝鮮使臣描述乾隆晚年政風時可略知一二,《朝鮮李朝實錄》載:“(乾隆)皇帝近年頗倦,為政多涉於柔巽,處事每患於優遊;恩或多濫,罰必從輕;多濫故啟倖進之門,罰輕故成冒犯之習。文武恬戲,法綱解弛,有識者頗以為憂。”皇帝既然喜歡清靜,不願生事,地方大員們當然更樂於高枕無憂。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之後,懶惰之風在大清政界迅速蔓延。皇帝對山積的奏摺感到頭疼,而官員對於案牘之勞更避之不及。遇到公事層層推諉,一層一層向下轉批,清初編年體斷代史《東華錄》載:“不問事理之輕重,動輒批委屬員,督撫既委之司道,司道復委之州縣,層層輾轉推延,初若不與事者。”

西洋畫家筆下乾隆時代的官員宴會

當時坐堂審案,處理民間糾紛是地方官的重要職責,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載,乾隆晚年的官員“終年以坐堂審事為苦”,老百姓告狀,官員不開庭審理,一拖就是一年。老百姓等不及就實行“上訪”,越級詢問時,那個官也懶得答覆。還有的官員恨百姓“上訪”為自己添煩添亂,設法打擊“上訪者”:“恨民上控,必加刑責,而案件仍不為審。”

地方官僚如此,京師風氣也相同。互相拋波風氣盛行,一件小事,往往數月經年處理不了。清代檔案《清高宗實錄》載:“至六部等衙門辦理事務,雖有限期,由各道御史匯奏,但事有關涉兩部者,亦每至彼此推諉,行查不以為要,吏胥等得以藉端沉閣,百弊叢生。其駁查外省事件,又每以一駁了事,或竟有駁至屢次,往返耽延,經年屢月,並不勒限嚴催。”同一份歷史檔案又指,對於晚年出現的一些貪汙官員,乾隆經常拖著不懲,或者以“不為已甚”為辭,加以縱容。如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五月,內外文武大臣中竟有多人連續被革職、革任十餘次而後卻仍然留任原職者。

在乾隆晚年,人口壓力越重,社會矛盾和危機越積越深。官僚體系百務廢弛,國家陷入半癱瘓狀態,矛盾令到大量遊民出現,形成不少組織。從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起,各省流民在生存壓力下大量入川,四川各地出現了遊民組織;在湖北武昌則出現了盤踞山區、專門靠搶劫為生的家族,《乾隆上諭檔》形容為:“屢經懲創,怙惡不悛”;至於在山西,社會治安不靖:“民情尚氣好鬥,嗜酒佩刀,因事相爭,動輒揮刃,積習相沿,已非一日”。南方沿海海盜也越見猖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0oo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