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幼兒教育 >

幼兒早期自律性的培養

幼兒早期自律性的培養

幼兒早期自律性的培養

幼兒早期自律性的培養

規則意識的建立

規則的建立來源和提煉於日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和孩子多談各種規則,也就是講道理,從孩子最熟悉的身邊事說起。例如:垃圾要丟到垃圾桶,不能亂扔;過馬路要看紅綠燈;自己的東西可以拿,別人的物品不要動;喝水要拿自己的杯子,擦手要用自己的毛巾;飯前便後要洗手……一旦建立了規則,就不能有一次例外,違反了就要進行一定的懲罰,孩子為了讓父母和老師高興或避免懲罰,就會學著約束自己。自律意識就在這種反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所制定和執行的規則,在內容和方式上應當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和理解,並從幼兒的角度批判性地考察現有的規則,以利幼兒規則意識的建立。

延遲需要的滿足,培養抵制誘惑和慾望的能力

孩子很小的時候,完全要依賴父母的幫助,餓了、渴了,他們往往急不可待地表達要求,大聲啼哭表達餵奶的需要。但半歲以後,父母就應該跟孩子解釋:牛奶剛剛衝好,等一分鐘就行了。不要以為他們聽不懂,聽多了,他們就會理解的。當孩子漸漸長大後,尤其是當他們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後,家長就更應該有意識地訓練他們,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讓孩子的慾望膨脹。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創造良好積極的環境

環境在物質上的匱乏意味著生活在其中的人不能享受充分的活動和交往的機會。如果一個教室裡的材料十分簡單而且數量有限,孩子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就容易為爭搶工具和材料而發生衝突;哪怕有再多的規則,再多強制的集體行動都無法避免紀律問題,孩子會想方設法地鑽空子,教師也會為了管制幼兒而疲於奔命,造成兩種極端的兒童:一種是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聽話”孩子,另一種是坐不住,攻擊性強、敵對的孩子。兩種孩子都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一個寬容、和諧、接納的氣氛有利於我們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展;而這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又將反過來鼓勵他們形成對社會良好的認識和行為,更積極而自信地與外界交往。

保護好孩子羞恥心和負罪感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做錯了的時候,就會產生負罪感。負罪感會令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的願望,孩子會自覺對照成人的要求,自行檢查自己的行為,是自我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家長和教師在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孩子進行羞恥感的復原。父母和老師要重視孩子負罪感的適當存在,保護好孩子的羞恥心。只有這樣,孩子的自律意識才會產生並強大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jiaoyu/l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