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休閒 >世界之最 >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 把蚯蚓切成多段依然能存活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 把蚯蚓切成多段依然能存活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是什麼動物?蚯蚓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蚯蚓是營腐生生活動物,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生活環境內充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卻極少得病,這數蚯蚓體內獨特的抗菌數免疫系統有關。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等相關內容。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 把蚯蚓切成多段依然能存活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是什麼動物

蚯蚓最神奇的地方是它們被切斷後可以再生,甚至還能互相移植。如果你把蚯蚓的身體切成兩段,它不但不會死,反而每一段都可以長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它們是存活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當身體被切成兩段時,如果環境適宜,斷面上的肌肉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我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如果把蚯蚓切成多段,那麼有頭的那段和有尾的那段能夠存活,中間的不能存活。

分類分佈

依蚯蚓的習性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為3種生態類群,即表棲類(epigeic)、內棲類(endogeic)和深棲類(anecic),不同生態類群的食性和習性迥異。內棲類又常被分為多腐殖質類(Polyhumic)、中腐殖質類(mesohumic}、貧腐殖質類(oligohumic)和內一深土棲類(endo-anecic)等。三種生態類群並沒有明顯的分類學上的界限,經常有一些過渡型別出現。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 把蚯蚓切成多段依然能存活 第2張

生理結構

體壁、次生體腔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溼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柱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髒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繫膜和腹腸繫膜。蚯蚓的腹腸繫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繫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喉、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溼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佔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蚯蚓的消化系統由較發達的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小腸、盲腸、直腸和肛門等部分所組成。

迴圈系統

蚯蚓很特別,如同它的身體分節而沒有明顯的歸併那樣,它的心臟也隨身體前部的若干節分成了若干個,一般為4~5個,呈環狀,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稱環血管的。環狀心臟的背面接自後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後的腹血管,腹血管還有分支連通著自前向後的神經下血管。環狀心臟比起血管來,肌肉壁比較厚,能搏動,裡面還有單向開啟的,保證血從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大體說來,靠這數個各自獨立的環狀心臟的搏動給血流以動力,血流的方向是自後向前(背血管中)、自背向腹(環狀心臟)、自前向後(腹血管和神經下血管)。

呼吸與排洩

蚯蚓的排洩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洩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節(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嚥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嚥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10對神經,分佈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嚥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佈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nerve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生殖系統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duct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receptacle)3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sac)內,精漏斗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再生能力最強的環節動物 把蚯蚓切成多段依然能存活 第3張

採集方法

1、灌水捕捉法。蚯蚓怕積水,可用灌水方法使蚯蚓出穴時捕捉,還可利用春耕時在水田裡捕捉。

2、堆料誘捕法。把已經發酵熟透的飼料,堆放在要誘取蚯蚓的地方(如田邊、菜園),堆高為30-40cm,寬40-50cm,長度不限,一般堆置3-5d就有虹叫聚集。如果加50%泥土混合發酵作飼料,誘捕的效果更好。

3、挖掘法。用翻地釘耙挖土捕叫,方法簡單,但效果較差,此法適於小規模養殖。

4、化學捕捉法。用15%高錳酸鉀溶液7L/m2,或0.55甲醛溶液13.7L/m2灑於採集蚯蚓的地方,蚯蚓很快會爬到地而上來,採集極為方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xiuxian/shijie/1yy9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