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為人們所認識, 在其被蒙上一層神祕而恐怖的面紗之後, 會在部分人中談“震”色變。在地震時和地震後,由於人們對地震都持恐懼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將一些非地震的聲響誤認為又地震了, 出現跳樓並造成更嚴重的意外傷害。

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心理調頻

一、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為人們所認識, 在其被蒙上一層神祕而恐怖的面紗之後, 會在部分人中談“震”色變。在地震時和地震後,由於人們對地震都持恐懼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將一些非地震的聲響誤認為又地震了, 出現跳樓並造成更嚴重的意外傷害。

1、地震恐慌的表現

處於地震事件中的人,可出現一系列焦慮和恐怖的軀體及精神方面的症狀。軀體症狀表現為心跳加快、咽喉窒息感或乾燥感、運動性不安、顫抖、出冷汗、尿頻及腹瀉, 還可出現相應疾病的模仿症狀, 並伴有焦慮不安、無助感等。

上述症狀可促使受驚者本能地產生求助行為, 如打電話、逃避、尋求保護等各種方式傳播給親朋好友。嚴重者可產生應激性反應, 表現為發呆、茫然、不知所措等精神運動性抑制, 還可誘發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 如“啟用”了過去的心理衝突而產生神經症。一般在上述事件平息後, 症狀很快消失。

2、地震恐慌的傳播

地震恐慌的傳播要素有三個方面: 傳播源是傳播恐慌事件的受恐慌者; 傳播途徑是受恐慌者通過口頭轉告、道聽途說、電話等通訊手段; 易感人群為存在性格缺陷( 如膽小怕事、缺乏自信、過分依賴他人、敏感等) 以及有神經症病史、情緒低落、體弱多病的人。經濟狀況和文化水平也影響人們對地震恐慌事件的感受與反應。

3、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 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 提高公民在地震災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普及地震知識、震害知識、避震知識、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知識等, 提高大家的防震減災意識。

在地震重點區, 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 增強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維護社會秩序穩定, 減少人員傷亡, 消除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有效地減輕地震造成的損失。

同時, 強化自我保護, 形成一個“人自為戰”、“家自為戰”的保障體系, 築牢人們的心理防線, 大大減弱對地震的恐懼心理,做到遇震不慌, 臨震不懼。群眾對地震傳聞的識別能力提高了, 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滋生地震風波的土壤, 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突發性災難降臨怎麼辦

在人類死亡原因的排名中,地震、飛機爆炸、車船翻沉等突發性災難死亡,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五名衝刺。如何在突發性災難來臨之際,儘量使自己活下來呢? 重要的是,能在突然災害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1、要保持理智

許多劫後餘生的人回憶說:“危機發生的最初幾秒,人們只會隨別人行動,而不能冷靜地思考。能大難不死的人,首先要有幾秒鐘的時間,對危險的性質和對付作出正確的判斷。”比如球場騷亂,人們毫無目的地隨人群奔跑,而這種逃生舉動,往往是擠死人的重要原因。正確的方法是儘快逃離人群,若已被捲入人群之中,應雙手抱頭,兩肘朝外,以此來保護肺部和心臟不遭受擠壓。在人擠人致死事件中,絕大部分死因是肺部和心臟受到擠壓,如果自己已經被擠倒又無法站起來,如潮的人群從你身上經過,隨時都有被踩死的危險,這時同樣可以拯救自己的生命,你可以雙手抱著後腦勺,雙肘支地,胸部稍高地面,即使雙肘被磨出血,也不能改變動作,因為被踏死的人,大部分是腦部和心臟受損而喪生的。

2、正確判斷,逃離現場

住在高樓上的人,在地震或火災發生時,真正由於災難本身原因而死亡的人並不多(毀滅性地震例外) ,而是由於“逃生本能”促使,倉惶跳樓致死的較多。人在緊急情況下,如果失去理智的判斷,就會選擇跳樓、跳水等冒險行動。其實,如果尋找牆角、牆柱等處躲避,還是有可能免除死亡的。火災時,只要匍匐前進,從地面得到氧氣供應,也可以避免死亡。實踐證明,火災死亡中,窒息死亡超過燒傷死亡。

3、忍痛自救非常重要

如果你乘坐的船舶沉沒江中,水已進艙,視窗被封。此時,面臨的情況十分清楚,如果不設法跳出艙外,生命就十分危險。一定要設法用器械打破玻璃,浮上水面,爭取救援,如果來不及找器械,甚至可以用拳頭、腳打破窗子爭取上浮。這種舉動,必須忍受眼前的皮肉痛苦,決不能因小失大,坐失生機。同樣,飛機失事後,你可能已經受傷,傷口疼痛難忍,血管在流血,頭腦暈眩,這時要不顧疼痛儘可能地在失去知覺之前止住動脈出血,從撞破的機身裡爬出,爭分奪秒地跑離現場至少一二百米。如果你已被摔得下肢不能走路,也要脫離現場或俯在地面,防止飛機油箱爆炸。清醒的分析,正確的行動,巨大的忍受力,會使你獲得死裡逃生的機會。

三、幾種災後的自我心理治療方法

1、消除思緒法

由於壓力反應是一種生理與情緒方面的互動作用,讓心靈休息一下,將會有助於放鬆身體。消除思緒是其他心理放鬆方法的基礎,其原理非常簡單,只要心中專注於一個平靜的字眼、想法或畫面,你就可能產生高度鬆弛的感覺。常做清除思緒練習,可以幫助改善心情,平衡災後生活中的壓力。

步驟:

(1)找一個舒適的環境,儘可能避開煩心的事物、噪音及干擾。

(2)以最舒服的方式輕鬆地坐下或躺下來,鬆開任何緊繃的衣物,脫掉鞋子。

(3)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心中專注於一個平靜的字眼、想法或畫面,儘量持續5~10分鐘。

(4)剛開始時,容易有其他思緒進入您的腦中,這時不要緊張或灰心,繼續放鬆深呼吸,然後慢慢再試一次。

(5)做完以上練習之後,伸展一下身體,用力呼氣。

2、肌肉放鬆法

有些人可能不容易達到放鬆的效果,一直很緊張,試試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首先,要繃緊肌肉,並注意這時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突然放鬆力量,並注意有什麼樣的感覺;最後,仔細比較這兩種感覺有什麼不同。建議在安靜、放鬆的氣氛之下進行練習,可以坐著或躺著進行,每次練習只需要花15分鐘。

步驟:

(1)以輕鬆的方式坐下來。

(2)先將兩手臂平行抬高至胸前,握緊拳頭,繃緊手部的肌肉,直到不能再用力為止。

(3)注意這時有什麼感覺。肌肉會緊繃,而手部甚至可能會輕微地顫抖;可能會感受到手部、腕部及下臂的張力。

(4)維持這種緊繃的狀況幾秒鐘,然後再突然放鬆力量。

(5)突然鬆開拳頭,並拋開緊繃的感覺。可能會感覺到手突然變輕鬆了,這時仔細感受腕部及前臂壓力舒解的感覺。

(6)注意手在緊繃時及壓力放鬆時的感覺有什麼不同。在放鬆的時候,手是感到刺痛還是溫暖?在緊繃時所感覺到的震顫,在放鬆時是否消失了?

(7)依次用此方法延伸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可以從頭部開始練習,緊繃臉部的肌肉,再放鬆,然後依次到肩膀、雙臂、雙手、胸部、背部、雙腿及雙腳至腳趾。

3、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一種漸進式的技巧。開始時先專注於一個心理上的暗示線索,例如“我的左臂感到沉重且溫暖”。當你專注在這項“暗示指令”時,會感覺你的手臂真的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溫暖。然後再依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右臂、左腿、右腿等等,重複下達同樣的指令。一天練習兩次,或當你感到緊張時即進行此項練習,每次練習約10分鐘。自我暗示是一種需要常常練習的技巧,熟練以後可以讓自己隨時平靜放鬆下來。開始練習時,一天進行兩次,每次約10分鐘。4-8周之內,你可能在專心做5分鐘之後,便能產生放鬆反應。只要你持續地練習,就會發現你越來越能隨心所欲地放鬆您的身體了!

步驟:

(1)以最舒服的方式輕鬆地坐下或躺下來,鬆開任何緊繃的衣物,閉上眼睛,正如前面介紹的“清除思緒”訓練法,嘗試清除你的思緒,讓自己達到輕鬆放鬆的狀態,腦中不再有其他雜亂思緒。

(2)集中注意力於著你的左臂,在心中反覆告訴自己:“我的左臂感到溫暖且沉重”,嘗試去體會感覺。

(3)這時手臂會慢慢感到越來越溫暖,越來越沉重。然後再把注意力依次集中在你的右臂、左腿、右腿,用同樣的方式做自我暗示,速度不要太快。

(4)如此一遍下來,會感到四肢完全放鬆。

(5)做完這項練習後,深呼吸並舒展一下身體。張開眼睛,緩慢呼氣,並注意身體有什麼樣的感覺。

四、地震後兒童心理干預

選擇以兒童為物件進行干預, 是因為地震時的經歷會對兒童心理產生衝擊;地震後的一連串生活環境變動對兒童有影響;如果沒有外來支援的介入,兒童對地震的負面影響難以消除, 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狀態, 影響健康心理的發展。

災難是痛苦的, 但同時也提供了成長的機會。希望能給心理諮詢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1、協助宣洩負面情緒

首先要重在引導兒童宣洩出他們受壓抑的情緒, 只有藉此釋放出地震造成的恐懼、害怕等情緒, 才能消除過度的應激反應。團體的介入, 可以使成員與有相同經驗者彼此分享, 而得到情緒上的支援, 通過討論一些實際的資訊和恢復方法, 使他們產生心理重構的認同, 激發自己面對災難的新思維。

2、運用繪畫音樂媒介

輔助兒童更自然的表達出痛苦與恐懼 不論是誰, 要直接去描述痛苦的回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兒童的情緒表達能力遠不如成人, 使用藝術為媒介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如藉由創作來回溯, 不易引起兒童的自我防禦, 在安全的氣氛下探索受創的心靈並能深入的表達出情緒, 獲得宣洩。

3、死亡教育、生命的意義

地震觸及到死亡,兒童對此是無法接受的,也無法認識到自己會死亡。處於震後的兒童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聯想和擔憂,所以死亡教育不應忽略,也是重要的心理重構步驟之一。讓個體由此發現生命的意義,通過社會支援與今後的學習生活產生新的聯結, 超越不安與恐懼。以生命教育的實施為重點, 讓孩子學習瞭解死亡, 分享討論其感受, 杜絕不切實際的擔憂和幻想。只有正視死亡, 才能珍惜生命, 更積極的生活下去。

4、重塑地震意義

個體是否能從災難中成長的標誌之一是能否理解危機並發現生活的意義。如果一直將精力陷在負面思維中, 則難以撫平創傷。通過引導兒童認識到震後積極意義的一面, 產生新的合理思維和信念, 積極樂觀的對待今後的學習和生活,就能保證兒童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積極面對生活、學習和人生。

標籤: 恐慌 地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4lge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