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禪修 找回失落平靜之心達到至高養生之境

禪修 找回失落平靜之心達到至高養生之境

養生,不僅是養身更重要是養心。佛語禪心能讓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找回單純的自己,能讓我們在疲憊不堪的心靈恢復最初的堅強。養生,開始一段禪修之旅吧~

禪修 找回失落平靜之心達到至高養生之境

在前去泰國烏汶之前,我已經對這個美麗的東南亞國家有過多次的親密接觸,榴蓮、香米、芒果、菠蘿這些美味的熱帶水果,以及名氣頗大的泰式香薰、按摩和各式精美的泰國手工藝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這一次吸引我的,卻是佛國裡吹來的清涼之風,在那片靜謐的森林裡,被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搞得疲憊不堪的我,得以與大自然共生息,一場短期禪修之旅,讓我獲得了更加飽滿、豐潤的生命質量,並重新找回了自己。

找回失落的平靜之心

如果心生病了,就來這裡。問問自已,你的心生病了嗎?

作為一個佛教國家,禪修是泰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平常自然的生活方式。據說,泰國的成年男子一生中都必須出家一次,否則就被會視為不夠成熟,連老婆都可能找不到。於是,在這裡,佛教信仰與現代文明水乳交融,城市住民與森林隱士和諧共處,輕易便能做到“穿梭過去和未來,心靈遊走塵世外。”

在有過短期禪修經歷的朋友力薦下,我選擇了泰國最東端蒙河下游北岸的小城烏汶,既因為這裡每天都會迎來泰國的第一縷陽光,也因為在它的近郊,就是有名的“巴蓬”原始森林和著名的巴蓬寺,每年都有眾多不堪被生活壓力折磨的人來此,試圖找回他們失落的平靜之心。

如今,來此尋道的人群裡多了一個來自天府之國的我。從成都坐飛機直達曼谷後,換乘到烏汶的火車,一路上,欣賞著美麗的泰國田園風光,我對即將到來的短期禪修生活充滿期待,又有些忐忑,恍惚間,朋友的一番話再次響起:“不要對它有太多的期望,也同樣不要輕視這一段時光。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這就好像病人來到醫院一樣自然,如果心生病了,就來這裡。問問自己,你的心生病了嗎?”瞬間,我放下了顧慮,這真的是如人飲水之事,自然就好。

簡單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單純可以讓人保持正念,回到當下,那個焦慮、煩躁、緊張的“自我”消失了,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諸如失眠、抑鬱、強迫症等諸多現代都市病。

“森林裡長出的一棵菩提樹,枝豐葉茂”一一這便是我對巴蓬寺的最初也最深切的印象,這裡果真如一所隱藏在森林裡的心靈療養院,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剛換上橙色的僧袍,我就被高達兩百餘之多的戒律嚇著了,這簡直就像是一道道枷鎖嘛。但和先前的修行者們交談後,我才明白先前的想法多麼膚淺,這裡是既多元又單純的,諸多的戒律不過是讓修行者們先行收斂,簡單的生活才是此地的主旋律。是的,單純可以讓人保持正念,回到當下,繁複的戒律則不時提醒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當然,到了後期,一切都順其自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只要不觸犯戒律,修行者可以一直在這裡呆下去,被戒律困擾的,註定不是此間的常住客。原來,修行,自我到達的那一刻起,已然開始。

在巴蓬森林裡,你來自哪裡,是何身份都不重要,這裡只有各種自然元素的巧妙組合,有的只是遍佈林間的珍禽異獸和光頭橙袍的僧眾,不知不覺間,那個焦慮、煩躁、緊張的“自我”消失了,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諸如失眠、抑鬱、強迫症等諸多現代都市病。

在森林的清涼裡靜悟世界

心彷彿受到了某種磁場的吸引,安寧了,清淨了,可以靜靜感悟“一化一葉一世界”的禪意。

初期的禪修生活對於我來說,無疑是十分新奇的,一頭扎進森林的清涼裡,不同於往日的旅遊,行走其間我多了幾分自省。這裡沒有繁多的辦公文化,手機、電話的惱人鈴聲也不再響起,電子郵件之類更是不復存在,當然,習以為常的爾虞我詐連施展的人都找不著。我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般,心思完全被身邊、腳下的一切所吸引了。

在林中小路上,各種不認識的昆蟲從腳間經過,不客氣的還揮舞著大鰲;偶爾,會遇到盤在路中的小蛇,吐吐信子跐溜一下消失在濃密的草葉之間;雨後的樹叢中,稚嫩的蘑菇悄悄探出頭來,有的顏色鮮豔,有的形態奇異;遠處的樹梢上,不知名的鳥兒在歡唱,慵懶的葉猴有一搭沒一搭地在覓食……

曾經,飽受壓力困擾的我去找過尚還算知名的心理診所,躺在頗為洋氣的半躺椅上聽正襟危坐的心理學專家分析我的“一二三四”,未了奉上不菲的診金後仍覺得胸中積悶未消,實在划不來。

而現在,沒有人聽我漫無目的地絮絮叨叨,也沒有人暗示我接診時間快要到點,呼吸著清潤的空氣,不需手舞足蹈地發洩,心彷彿受到了某種磁場的吸引,安寧了,清淨了,可以靜靜感悟“一花一葉一世界”的禪意,我突然明白,小至一隻螞蟻,也有其在寸心之間的平等;哪怕只是一片草葉上的露珠,也會圓滿如最璀璨的星光。此刻,哪還有什麼焦慮什麼煩惱,統統都退散得乾乾淨淨。

體味不一樣的“慢”生活

成都的慢是為了休閒,此地的慢則是為了順其自然的領悟。

在巴蓬寺,僧眾們衣食隨緣,少欲知足,飲食、診治、睡眠時間都不會超過自己所必需的,僧人安詳的步履、隨風輕擺的橙色袈裟、村民們質樸而虔誠的笑顏、林間不知名動物走動的沙沙聲……渲染出一種快樂而寧靜的氛圍,倒顯得和國學裡“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聖賢之道頗為契合。

在經歷了初期的些許迷茫之後,我和其他修行者一樣,不知不覺間就沉浸在此地的“慢”生活裡。這可與我熟悉的成都式“慢”生活不一樣,成都的慢是為了休閒,此地的慢則是為了順其自然的領悟。

禪坐貫穿於每個生活細節

只要心變得專注與覺知了,禪坐之境就到了。不止是在巴蓬,整個泰國的主要修行方式也不外乎禪坐和經行兩種。替人誦經唸佛、做超度法事、講經說法之類當然也有修行者去做,但能專注於禪坐和經行,是此間修行者的一大幸事。而且,遠離塵世在森林中修行,託缽乞食、不事勞作地坐禪並不是一件簡單、愜意的事,真正的禪修之境並不會被輕易觸控得到。

由此,有當地的高僧告誡我們這些短期修行者,真正的禪修,應先由照顧自己的心開始,用禪修的語境來說就是:“先理解‘無我’之意吧”,這也正是“禪坐”所有的收穫。

據說,禪坐貫穿在修行者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當中,不是盤腿坐下就是禪坐,整理禪房是禪坐,洗飯缽是禪坐,整理袈裟也是禪坐,甚至連漫步林間也是,只要心變得專注與覺知了,禪坐之境就到了。

“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悅,這就好像水如果不加攪動,本性是透明清澈的。”禪坐中的心可以比喻為一罐泥水,人們愈不理會或攪亂它,雜質就愈會沉澱到罐底,水的自然明淨本性也就會呈顯出來。

剛開始禪坐時,我始終進入不了狀態,因為,我從未試著照看過自己的心,外界太多的誘惑使它如同一隻頑皮而沒有目標的猿猴,上躥下跳,沒有片刻止息,直到疲憊不堪。

現在,我卻要來試著將其慢慢安撫,當身體保持自然,呼吸也保持自然之後,我對著自己的情緒,照看來去的一切念頭,把一切貪婪、憤怒或痴迷的慾望梳理一番,不去懊悔,也不去掐滅,就任它來來去去……慢慢地卸下生活的重擔之後,將其整頓好了後才重新上路。

感受身心合一的經行

僧眾們總是邁著安詳寧靜的步子行走,每一步邁出,都要能感覺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在參與。

至於利用走路來進行禪修,在佛教裡面有一個專門的名詞:經行。和我在國內看到的僧眾們風風火火的“行香”不同,在巴蓬森林,僧眾們總是邁著安詳寧靜的步子行走,緩慢卻又有優雅、高貴之感。上師告訴我,經行的方法並不複雜,關鍵在於體驗身心的合一,比如,呼吸要勻稱柔緩,與步履相和,步履不可過快,更不可跑動,每一步邁出,都要能感覺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在參與。初時可能會不習慣,但經常進行這種緩慢的經行,對身心是一種極好的滋養,可以真實地體悟到境由心生,有利於心靈的放鬆與智慧的明達。

說來慚愧,直到我短期修行的最後一天,我才算真正領悟了經行的要領。那一天的黃昏,我離開一同修行的僧眾,獨自來到森林裡,梳理這短短一月餘的收穫,走著走著,我的步履變得均衡,周圍的環境也顯得越來越寧靜,大自然的節律此刻和我的心境奇妙的融合在一起,這一刻,我開始明白,人生,真有我們所不瞭解的某種真義,值得探尋,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生活得自在而灑脫。

結語:境由心生,禪修不是讓你做到心如死水,而是讓你在“修”的同時體會生命的真諦!(文章原載於《養生雜誌》,作者:陳琦、何義剛,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zxl2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