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傳統文化 >

回族歷史 回族曆法經歷了哪些歷史

回族歷史 回族曆法經歷了哪些歷史

在曆法方面的成就 最早的回族歷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據《新唐書》記載:“《九執歷》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無餘分。”這與中國曆法中貯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出入,根據明清兩代天學文學家的考證,《九執歷》就是回回曆法。因此,可以說,《九執歷》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曆算的首次貢獻。

回族歷史 回族曆法經歷了哪些歷史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宋朝皇帝的邀請從西域來到中國,編修新曆法,以糾正中國原有曆法,並將阿拉伯占星術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於963年四月修成《應天曆》。《應天曆》包括歷經、算經、五更中星曆成、晝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這是第一次系統地將阿拉伯曆法引進中國的嘗試。元朝時期,曾一度使用金朝的《大明曆》,但該曆法與實際天象多有誤差。紮馬魯丁在至元四年,參照阿拉伯曆法與編制了《萬年曆》進獻元政府,元世祖批准頒行,該歷在中國社會通用了14年。

1313年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陰曆,即伊斯蘭教歷,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通用。在明代,馬沙亦黑與馬哈麻兄弟二人翻譯阿拉伯天文學著作《回回曆法》與《明譯天方書》。

這兩部書使阿拉伯的許多天文要領首次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成為中國天文名著。明朝上層統治者十分重視回回天文曆法,回回天文學和回回曆法仍有重要地位。

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政府正式設定回回司天監,將元時上都司天臺的工作歸軒司天監,回族天文學家黑的兒、馬德魯丁、馬哈麻父子等到人都到司天監工作。洪武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下高天文笠、汛刻笠、大統歷笠、回回曆笠,馬沙亦黑、馬哈麻兄弟二人從事觀測和研究,還製造過渾天儀,他們多次出使西域,不僅為促進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還利用出訪時機,考察積累了大量的天文資料,正是靠他們的勤奮觀測、知識積累,為後來譯著回回曆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馬沙亦黑、馬哈麻等回族天文學家譯回回曆書,馬哈麻於洪武十六年譯出《天文書》,馬沙亦黑於洪武十八年譯出《回回曆法》。《天文書》系波斯天文學著作,這部書的翻譯,第一次將西方有關星的要領以及20個西方星座名稱介紹到中國。《回回曆法》根據阿拉伯天文學的計算方法,充分利用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以及元朝時蒐集的資料加以綜合編譯而成。《回回曆法》中所運用的許多天文數字都有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明朝天文學的一部重要著作。《回回曆法》的參用達270餘年,這是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對中國曆法的重大貢獻。

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曆法的發展,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曆法,並參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歷》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曆法段數》7部等眾多的天文曆法資料。

為此,後人曾評價說:“郭守敬所憑的實測,大部分是回回的遺產,實集中回曆之大成”,正是由於吸收了回放天文學家引進和創造的歷法成果,《授時歷》能夠實用360多年,這其中也包含著回族天文學家的心血。

20世紀以後,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復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著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曆》、《天方歷源》、《環宇述要》、《伊斯蘭曆源詳解》、《回曆綱要》等眾多的天文曆法著作,這些著作的問世,是新的歷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曆法史的做出的重大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chuantong/mdx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