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傳統文化 >

壯族建築:壯族人習慣的幹欄式建築的特點什麼

壯族建築:壯族人習慣的幹欄式建築的特點什麼

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佈局與房屋結構也起了變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風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來年,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步為現代建築理念所替代。

壯族建築:壯族人習慣的幹欄式建築的特點什麼

連山壯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還是“黃茅翠草壯人家”(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任連山縣令的孔鏞詩句),直到清康熙後期才開始有磚瓦結構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連山縣令的李來章(公元1704年)寫下了“路由別徑過花羅,瓦屋魚鱗水上多”的詩句。詩中的花羅寨至今猶在,其東南方上游有。

幹欄式建築的特點: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樑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幹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幹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製幹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簷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幹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簷式屋頂,代表幹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徵。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製的幹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一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溼而建,長脊短簷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溼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溼多雨的需要。

標籤: 壯族 幹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chuantong/voem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