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他是李世民親封的太子 卻死在奪權的路上

他是李世民親封的太子 卻死在奪權的路上

魏徵跟隨上司跳槽,一同加入瓦崗寨,成了李密的幕僚,在被王世充打敗後,投靠李淵,但是瓦崗軍中的李績,依然掌握著,相當雄厚的實力,於是魏徵自薦,說降李績。李績,原名叫徐世績,山東貴族出身,喜歡軍事,十七歲就跟著翟讓出來闖天下,被魏徵說服後,將所有土地兵力,以下屬的名義,交給李密,自己則北上,援助李神通,此後被竇建德打敗,隨同魏徵,成為俘虜。在李世民打敗竇建德之後,魏徵成為太子的老師,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卻陷入宮廷爭鬥,玄武門之變爆發後,魏徵憑藉人望,獲得倖免,併為李世民效力。

他是李世民親封的太子 卻死在奪權的路上

此後,作為一代明君的點綴,魏徵成為唐朝最有名的直諫之臣,而皇帝李世民,對於進諫,也只有對魏徵網開一面,甚至給了極高的評價,和最隆重的待遇,在其死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

魏徵是完美的,即使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記得這個說話直接的老頭,但是,在史書上,魏徵去世的幾個月後,唐太宗就對他有了新的看法,甚至將親自制作的墓碑,也給推倒了。

事件的起因,還是宮廷內鬥,這次出事的是李世民的大兒子,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出生於公元619年,正是李淵率領突擊隊打入長安,逼迫楊侑禪讓,建立唐朝的第二年,承乾這個名字,是老爺子李淵給取的,原因出乎意料的簡單,因為他出生的地方,在太極宮的承乾殿。

當時的李世民正在四處征戰,是李淵的第一戰將,既然要倚靠人家,給他兒子的賞賜肯定不會少,武德三年,封李承乾為恆山王;武德七年,為中山王。

李世民作為父親,也很關心兒子的教育問題,到了五歲那年,給他請了倆重量級老教授:陸德明與孔穎達。

陸德明,原本應該叫陸元朗,字德明,是南朝名氣很大的學者,涉及的領域很寬泛,流傳下來的作品,以研究《周易》為主;

孔穎達,是孔子的後代,儒學大師,作品中以《五經正義》最為有名,這是一本融合了《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的偉大著作。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成為李唐帝國新的主宰,同年,立李承乾為太子,年僅七歲。

成為儲君之後,老爹李世民對兒子的培養,還是很上心的:

學習,請了當時最著名的太子老師,李綱。

李綱,原來名字叫李瑗,河北人,能成為太子老師,肯定是個大學問家,書讀的好,屬於有點古板的老學究。

在《後漢書》裡,有一個李綱傳記,講的是一個東漢的御史,敢於正面對抗宦官,被貶職後,還誘降了一支起義軍,屬於文武全才,李瑗非常羨慕,就改成了他的名字。

李綱的三個學生,分別是楊勇、李建成,還有李承乾,巧合的是,這仨,最後一個也沒當成皇帝。除了學習,李承乾在老爹的安排下,看望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在李世民出巡地方時,坐鎮東宮,成為臨時CEO,主要就是感受下,作為領導的滋味。這些,剛開始都很和諧,後來怎麼就出問題了呢?首先,李承乾身子板差,三天兩頭生病,不知道什麼原因,李世民的幾個兒子,都沒有從軍的經歷,身體呢,都不夠健康。李承乾的體質,特別嚴重,在年少的時候,生過兩場大病,分別是貞觀五年和貞觀七年,甚至在貞觀十三年,腳不行,成了瘸子。

古人是很注重形象的,在史冊的記載中,只要男人長的好看,經常會加一句讚美的話,生的小孩,如果長的醜,連父母也不待見他,這次感染足疾的經歷,對李承乾的打擊,很大,自信心沒了。

本來已經夠鬱悶了,都不想見人,李世民也不懂兒子想法,心理健康這門學科,還早著呢,但是畢竟是太子,品行不能壞,於是找了十七八個大臣,什麼于志寧、孔穎達、房玄齡、魏徵等等,教太子做人。

這些都是大唐開國的頂樑柱,輩分很高,管教李承乾,就跟教訓孫子似的,你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

鬥蛐蛐?不行,不行,玩物會喪志的;

想出去旅遊?你瘋了吧,太子應該以天下為己任;

空虛寂寞冷?天哪,那是昏君才有的想法,好好讀書,女人,都會有的;

貞觀九年,李承乾十六歲,就結婚了,身為皇帝的兒子,結婚普遍要早,多給家族留幾個兒子,還是很有必要的,太子妃是祕書丞蘇亶的長女。

解決了女人問題,李承乾依舊很寂寞,因為自卑,太子變的內向,心事沒人敘說啊,怎麼辦呢,找來找去,找到了身邊,一個叫稱心的皇宮樂隊成員,史書記載“美姿容,善歌舞”。

這個稱心,是李承乾的第一個知音,關係好的不行,史學家的描述是“男寵”,總之,對於精力旺盛的李世民來說,這種行為是不理解也是不允許的:他正在朝歷史最佳,大踏步邁進,身為長子的太子,被爆出這種醜聞,不是給自己抹黑麼?

結局是李世民下令,把這個稱心給殺了。

當然,太子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這些算是李承乾身上的小毛病,只要皇權加身,良臣輔助,都不是問題,真正讓李世民擔心的,是李承乾沒了銳氣。在很多史書典籍上記載,相比太子,李世民更寵愛李泰。李泰是長孫皇后生的次子,按照祖制,擁有第二順位的繼承權,在皇帝的所有兒子中,一般只有太子才可以留在京師,其他人賜爵後,給塊地,都搬到外地去了,李世民的兒子也一樣,除了李泰。李泰是魏王,不僅賞賜最多,特權也是最大,在洛陽,有倆個景點在當時很有名,叫魏王池和魏王提,佔地幾百畝,就是李世民賞給李泰的,白居易有首詩《魏王堤》,講的就是那裡:

花寒懶發鳥慵啼,

信馬閒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

柳條無力魏王堤。

如果只是寵愛,李承乾也沒什麼好怕的,畢竟那只是個人的喜好,以唐太宗的英明,不會影響政治上的判斷,關鍵是,這個李泰還特別有才華,擁有一座文學館,主編了大型地理書《括地誌》。

據說現在保留下來的,還有13萬字,講的是唐朝的358個州歷史和神話傳說。

李泰雖然是個胖子,但是文化底子好,而且得到皇帝寵愛,李承乾呢,自卑,皇帝更是放任自流,不管了。

雖然貴為太子,但是李承乾滿滿的全是危機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時間一長,就容易走極端。

天下父母心,其實,李世民對這個大兒子,灌注了最多的心血。

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前,在床榻上,李世民就向魏徵表示:太子雖然有缺點,但不會隨便廢立。

但太子是不會知道老爹內心想法的。

走到死衚衕的李承乾,開始學習老爹的成功經驗,準備政變,首先第一步,就是刺殺競爭對手;第二步,脅迫唐太宗李世民,承認自己的地位,禪讓皇位。

結果很明顯,我們看過歷史了麼,都知道最終的結局,但是過程,還是比較戲劇化的。

李承乾的篡位行動,是需要同夥的,他也找了不少人,包括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這些人,在李世民手下,是沒有升職加薪機會的,於是就把寶壓在了太子身上。

前面說的魏徵墓碑被推倒,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涉嫌參與太子謀反案的其中兩名大臣侯君集和杜正倫,正是魏徵極力向李世民推薦的。

謀反行動失敗的原因,和這些人並沒關係,事情出在太子用人上,確切的說,是太子府上的一個衛士身上。

玄武門的不良影響,導致一旦皇子不得志,就打算武力暴動,在李承乾之前,第一個動手的,是李世民的另一個兒子李祐。

李祐的出生,就是個悲劇,還記得在李淵起義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從山西逃了出來,李淵的小兒子李智雲,卻沒能離開太原,被隋朝官軍所殺。

那個率領隋朝官軍,進攻太原府,擒殺李智雲的,就是李祐的外公陰世師,在長安,城破後,陰世師被殺,家人除了小兒子陰弘智和女兒陰月娥之外,全部被殺。後來,李世民南征北戰,為了鼓勵李世民做好工作,李淵把陰月娥賞賜給了他,十月懷胎之後,有了李祐,並被封為齊王,統轄五個州的軍事、擔任齊州刺史,在貞觀十七年,李祐率兵叛亂,被時任兵部尚書的李績鎮壓。本來這只是一個插曲,跟李承乾關係不大,史書上只記載,太子調侃李祐,地盤離京師太遠,叛亂成功率上,自己要高的多。但是在審訊李祐同黨時發現,齊王組建過一支敢死隊,在突擊審訊這支敢死隊名單時,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名字:紇幹承基。

紇幹承基是太子府的人,擔任太子府衛士,牽涉到謀反,這是大罪,辦案的官吏,也不敢怠慢,立即把紇幹承基給抓起來,審訊

在監獄裡,那些逼供的手段,都是照著人體的弱點去的,哪裡最疼,去哪裡,大部分人都忍受不了,幾個回合下來,紇幹承基把知道的、不知道的,全給招了,包括太子的行動計劃。

得到這條意外的情報,當差的也不知道怎麼辦,就一層層上報給了皇帝李世民。

第二天,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績、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字、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全部到齊,一場高級別的審判後,李承乾被貶為庶民,流放黔州,其他參與人員全部處死。

太子死了,次子李泰是不是有希望了呢?答案顯然不是,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建議下,李世民立第九個兒子李治,為新一任的皇帝,他就是唐高宗。

而歷史上,對於李世民選擇李治,很多人認為是不明智的,因為在唐高宗李治的統治結束後,唐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武則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emwkd.html